校长:“那个没评上双一流的戴维格教授知道错了嘛?”
助理:“不,校长,他获得诺贝尔奖了。”
调侃归调侃,本文收集了一些关键信息,来谈谈最近学术圈的大热话题——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戴维格(Philip Dybvig)。
△图片来源:新华社
乍一看,这次的诺贝尔奖和我们似乎没什么关系,再翻一翻三位大佬的履历……好家伙,原来其中一名大学教授,差一点就成了“第一位在中国大学任职期间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
来源:信息观察报《银行与危机: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
能够在国际顶尖学术大佬的职场履历上留下一笔(而且是工作过整整13年的单位),高校可以说与有荣焉。于是,西南财大的一些学子们,也自发地纷纷为曾经的老师,送上了真挚的祝贺。
但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
灵魂拷问:
1、评国内高校双一流职称;
2、获得诺贝尔奖,请问哪一个更难?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咱们先核实一些关键信息:
一、网络上热议的“因为没评上双一流,所以西南财经大学把戴维格教授解雇了”的说法,是真实的吗?
暂时没有官方明确的证据证明,综合信息了解后,大概率是谣传。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往下看↓
根据公开信息,戴维格教授2008年开始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2010年被聘为金融研究院院长。
信息来源:MBA智库
需要强调的是,戴维格教授在西南财大的最后一个任职的单位具体是“金融研究院”,而不完全是“金融学院”。
后者是高校1997年正式组建的二级学院;而戴维格教授所在的前者,成立于2010年7月29日,是金融学院为壮大学科建设而特设的研究机构。
也就是“虽然我中有你,但你不等于我”的意思。
并且,结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发展历程来看:
学院发展历程
- 2008年,戴维格教授(Philip H. Dybvig)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金融学科建设咨询专家,并讲授金融学课程、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
- 2010年,“Diamond–Dybvig银行挤兑模型”的创立者戴维格教授(Philip H. Dybvig)被西南财大特聘为金融学院的兼职导师;
- 2011年,该校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
信息来源: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百度百科
时间线上,戴维格教授的工作从2008年的全职,到2010年就转为了兼职。
这段工作经历,在戴维格教授的英文简历上也得以认证。
信息来源:Philip H. Dybvig的英文简历
这样来看,戴维格教授在2021年解聘时,并非是需要通过“非升即走”考核的全职一线教学的“青椒”。
二、“一离开西南财经大学就获得诺贝尔奖,是财大不懂得教授的学术价值,看不上有获得诺贝尔奖能力的戴维格教授吗?”
研究院刚成立时,西南财大就将Philip Dybvig聘请为研究院院长,其实也看得出来,高校并非真的不懂戴维格教授的学术价值。
关键在于,“引进国际优秀人才之后,高校有没有好好珍惜?”
西南财大校友:“他所在的金融研究院,2010年成立时就是以他为中心的,他从金研院成立到2021年合并,一直都是院长。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2010年,‘Diamond–Dybvig银行挤兑模型’的创立者戴维格教授(Philip H. Dybvig)被西南财大特聘为金融学院的兼职导师。”
而本次Philip H. Dybvig(菲利普·戴布维格)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和道格拉斯·戴蒙德共同构建了著名的戴蒙德-迪布维格银行挤兑模型(简称DD模型),此模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五大标准分析工具之一。”
而这个研究成果是从1983年开始的。
西南财大正是因为当年高度认可了这一成就,所以隔着大洋彼岸,聘请了Philip H. Dybvig为自己学校的教授。
有人说:“这个奖和西南财大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并不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教授。”
本次教授获奖,西南财经大学官方也确实没有任何和教授有关的信息……所以,学校还真没主动“蹭”。
△网传信息,仅供参考(图片来源:微博)
此处附上知乎相关问题中,西南财大校友对这位爱穿唐装的国际化教授的授课评价,以及财大校友们提供的内幕信息,仅供参考(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714256)
截图来源:知乎
三、“Philip H. Dybvig教授是因为什么,而最终离开西南财经大学?”
这里网上众说纷纭。以下提供几个逻辑上比较可信的说法,可供参考:
①Philip H. Dybvig与西财的合同中,有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线下授课规定,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履约,高校与教授按照规章解除合同。
②受国际关系影响,校方与教授双方共同作出解聘决定。
不管是哪种,结合西南财大引进国际人才的种种做法来看,【双一流没评上所以被解约】的说法,实则是可信度最低的。
最后,还有一些要补充的:
虽然是自己学校任职过的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西南财经大学没有任何官方公告,对此大作宣传。
反而是网络上成堆的,外部不知情的网友在讨论——“据说,因为没评上双一流,西南财经大学解雇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
人云亦云就是这么来的。
更有甚者传言:“因为西南财大这事儿心虚,所以教授在校时的页面都403了。”
图源:微博
搞科研的,无法撇开求真务实的精神,于是笔者忍不住做了以下行为……
△截图来源:西南财大官网
截止2022年10月13日下午五点,西南财大每一个的学院页面都是“403”。
而官网页面打不开,10月8日就有财大的校友发帖询问了,并且当时已经是【一周多了】都没解决。而诺奖的授予时间:10月10日。
……也许,我们真的要少一点阴谋论,不然尴尬的就是自己?
当然,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在“教师评级的职称体系”上,确确实实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一码事归一码事儿,事事才说得清、有进步;而不是混为一谈,以至于绞成乱麻,甚至被牵鼻子、丑态百出、有辱斯文。
△截图来源:西南财大贴吧
其实吧——
1.在国内高校任职过的教授获诺奖,自是好事儿;
2.西南财大“慧眼识英雄”,早期引进国际化人才,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也是好事儿;
3.西财学子恭喜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毕竟专业能力如此牛逼的教授,任职西财十余年,都说“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仍是好事儿。
经此种种,更加说明:人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
最后,借用西南财大学子对这件事的一段网评总结:
来源:知友“临安”
“有的人要输要赢、要盖高帽、要反思、要输出情绪、要一边喷营销号,一边信营销号,你是没有办法的,大家看看就好。”
流量时代,提高辨别能力,才是每一个科研人的本心所在。
哦对,还有一句帮同学们问的:“财大,请问你们学校的官网啥时候能修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