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后,要不要继续读博——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博士周璐说,她打算通过读博深造来提高求职竞争力,当时觉得,虽然是双非院校,但好歹也是个博士嘛。
但她没想到的是,等自己读完博,内卷更严重了。即使是博士,也会被分为三六九等,985、211、双一流、双非……显然,她是最末的那一等。
去高校求职,就像等下行的电梯,等高楼层的人进完,低楼层的人就挤不进去了。周璐形容“自己是跟在他们后面捡漏”。
眼见高校不好进,周璐决定去企业试试,结果又遭到了打击。
一次,周璐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公告,查了下公司还算不错,周璐觉得自己各方面条件也挺适合的,于是主动发出应聘申请。
却迟迟没有得到面试邀约,周璐不甘放弃,追问人事,对方告知是因为她的“学历超越了岗位需求”。
企业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周璐的学术背景并没有为她的求职加分。
而刚刚毕业的博士小林,尽管就读的只是普通院校,但好在专业还算理想,就业不算难。不过,小林还是坦言:深感压力。
“虽然早有准备,但竞争还是要比自己预期的大得多。有些自己觉得有把握甚至不太看得上的岗位,到现场才发现,来求职的甚至还有北大、清华的博士。”
虽然学校背景不一定等同于人才的能力,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学历背景筛选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前来竞争的都是博士,有的来自985/211,有的还有海外留学经历,双非普通博士的处境显得格外艰难。
在某论坛上,有网友发贴问“你们为什么都看不起双非博士啊?”
发帖人说,自己是双非法博,主修经济法,当时为了尽快毕业,选择在硕士学校硕博连读,而且还是体制内上了2年班再裸辞的,可到头来却发现好像很多人都看不起双非博士。
——难道双非博士真的就比985之类的差吗?
不一定。
事实上,一些大学虽然不属于985/211,但是专业特色鲜明,博士点强,博士水平也高,并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对比985/211出身的博士,双非博士整体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南京林业大学发布的《2021年南京林业大学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拟聘用人员名单》显示,拟聘人员共13人,其中,10人毕业于“双一流”高校,3人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
不同学校背景的博士分别会面对怎样的求职难度,或许从这个比例可见一斑。
图源:南京林业大学
但高校求职,学历背景并不是绝对因素,哪怕起点落后,有实力的人也有能力逆天改命。
就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张志维博士,5年硕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0多篇sci论文,其中9篇发表于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期刊。博士答辩后,就被特聘为杭电的副教授。
不仅如此,在学校公示前,张志维就已经拿到了某大厂起薪超过60万的offer。不过张志维最终还是选择了留校任教。
所以,国内读一个“双非”博士到底有没有用呢?
当然有了。尽管博士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博士仍然是稀缺人才,“双非”博士怎么都是会比硕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国内读一个“双非”博士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更取决于自身。
用人单位都是要招“能干活的人”,学校背景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你的论文、专业才至关重要。
用网友的话来说,都博士了,什么学校也没那么重要,主要是paper说话。只要成果好,一样可以应聘教职。
当然了,导师人脉也很重要。
前面提到的张志维博士,能够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职,与他本身是该学校的学生也有一定关系。这里也给到双非博士一个思路:如果要读双非,可以和导师聊聊,看是否有留校的可能。
对于本土博士而言,找工作时通常有个“潜规则”——能进的学校层次不会高于本校层次,所以能够留校工作是个不错的出路。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网友建议可供参考:
最后,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
一时的强弱不会决定人生成败。有能力的人,即使现在看着弱,也总有一天会强大,而庸碌之人,哪怕一开始占据了优势,最终也会走向下坡。
成功只属于一直努力的人。
共勉。
▍往期内容
>>《复旦将推出「非升即走」替代计划,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太乐观丨高才情报局第49期》
>>《“你都博士了,怎么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丨高才情报局第48期》
>>《140万安家费一次性发放!高校招人可以有多拼?丨高才情报局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