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是小婉最后一节课,只要把这一章教材讲完,今天的课就算结束了。这不难,她不是第一次带这门课,只不过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罢了。
相比上课照读PPT的老师,小婉认为自己不算敷衍,不过也算不上用心就是了。
旁人可能很难想象,刚毕业的时候,小婉曾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每天思考着如何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小婉想,可能是从发现“上课无用”开始。
第一年,小婉花费了许多精力在教学上,费尽心思备课,想办法跟学生互动,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她觉得自己的教学评价应该很不错,然而那年的教学质量优秀奖并没有她的份。
小婉虽然失落,但想到自己作为新人,还有很多要追赶的地方。真正击垮她的,是年终的时候。
因为精力都花在了教学上,小婉的科研目标没有达标,为此被扣了好几千块,差不多是她一个月的工资。
辛辛苦苦上课,却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从那时候开始,小婉就明白了,课上得再认真,学院领导也不会看见,学校在意的始终是科研成果。
但是只要搞科研,就没办法像之前那么细致地备课了,渐渐地小婉也失去了对上课的热情。
小婉并不是学校里唯一“水课”的老师,在她辛苦备课的时候,就有同事看她这么累,劝她别太花心思在教课上了,但是小婉没有听,她觉得那样挺对不起学生的。
“但是现在入职一年多,我还是成了水课老师。”小婉平淡的语气中,似乎也有些遗憾,毕竟,她曾经是那么踌躇满志地想要当好一名教师。
事实上,高校存在不少“水课”教师,甚至有人认为“对照欧洲的标准,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
所谓“水课”,是指那些内容乏味、管理宽松的课程。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授课的时候照本宣科,照着PPT来念,期末的时候就在考试上“放水”让学生过。
造成“水课”的原因有很多:(1)教师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端正;(2)教师怕说多错多,照本宣科是最安全的;(3)教师考评制度重科研轻教学……
而其中,科研压力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教师表示,上课备课大大压缩了自己科研的时间,如果新开一门课程,要占用的时间就更多了。
在《非升即走危机:高校教师抄袭论文系“无奈之举”,你怎么看?》中,曾经提到,高校对教师要求严苛的现象,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作出论文抄袭、造假的行为。
虽然抄袭造假的行为不可取,但另一个角度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确实存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72.3%的高校青年教师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
一方面,论文通常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审和经费支持等。科研论文的多少、水平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科研实力,更影响着大学的知名度,这也就倒逼教师要产出高质量论文。
另一方面,教学成果是难以量化的,你的讲课水平如何是很主观的事情,而科研成果就直观得多,只要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有多少项目就可以了。
这就使得很多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甚至有学校评教学型的职称,教师编的教材都不能被认定为成果。
没有论文项目,不仅要扣钱,还可能过不了学校的考核。但是教学嘛,不犯错就行,反正绩效都一样。
“写论文项目就没那么多精力备课,照着教案念念就完了,又不影响工资和绩效”
图源:知乎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为了考核,大多数教师都选择将科研摆在第一位。
有人说,教学是一件从自我实现角度收益极高,但从功利的角度收益极低的事,当教师是个良心活儿。
常常有人问道:教学科研,孰轻孰重?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兼顾教学和科研。但科研和教学就像天平上的两端,想要平衡何其艰难。就像小婉,曾经想要两手抓,结果是两边都抓不住。
也许我们真正要讨论的,不该是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两者应该如何平衡。
▍往期内容
>>《高校大量引进博士再淘汰,如何才能避免被“割韭菜”?丨高才情报局第68期》
>>《有编制,免笔试,为什么「人才引进」上岸的人却后悔了?丨高才情报局第67期》
>>《90后女孩奋斗14年从服务员到博士生:读不读博,人生会有多大区别?丨高才情报局第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