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阳入职高校两年,自嘲自己变成了“老油条”,回想刚进学校的时候,余阳还踩过不少坑,一步步积累经验才走到今天。
按照余阳的说法,当时她好像什么都干,但什么都干不好。
孤身一人来到外地工作,余阳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这座城市让她心驰神往,但眼前的繁华却似乎与她无关。
因为害怕孤独,担心不合群,余阳努力融入这座城市,跟同事们搞好关系。尽管她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待人热情让她疲惫,但当时的余阳觉得,自己作为新人表现得好一些是应该的。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的热情会在之后带来各种麻烦……
攀谈闲聊确实让余阳跟同事拉近了距离,但久而久之,余阳也发现,这些聊天内容毫无营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课余,余阳很想有一些独处的时间,只是这时候已经由不得她了,在人际关系中,一旦放弃了边界,想要再建立,就难了。
还有一位同事,跟余阳吃过一顿饭,当时聊得还挺好的,后来余阳才觉得不对劲。就因为一顿饭,对方时不时找上门,有时是帮忙代课,有时是拜托一些杂务。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次数多了,余阳也感到厌烦,答应又不是,不答应又不是。
而让余阳决心改变的契机,是某次同事甩锅,明明自己只负责转达信息,却要跟着一起背锅。自此,余阳下定决心,和同事们保持适当的距离。
现实中,还有很多像余阳这样踩坑成长的青年教师,以下分享几点过来人吃亏总结出来的经验: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 第一课
真诚对待同事,但不用过于亲密
职场中,同事抱团、拉帮结派的情况并不少见,高校也不例外。
图源:知乎
抱团生存,其实是没有能力的表现。有时候抱团不仅不能取暖,还可能让你跟着团灭,胡乱站队落得个两头都得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拉帮结派不仅浪费精力,还会让你的工作很被动——人情债最难还,与同事太亲密,之后有了什么事,不帮显得不近人情,帮了又有失偏颇,实在难做人。
搞不来那些弯弯绕绕,不如专注自身,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事不对人。其实高校里的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只是有些人复杂化罢了。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 第二课
不做无用功,多做可量化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小白,什么都不懂,很容易做无用功。《入职高校一年多,我也成了“水课”教师》中,小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费尽心思备课,课堂效果看着是不错,但并没有什么用,辛辛苦苦上课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或认可。反而因为太多精力花在了教学上,科研目标没有达成,被扣了好几千块。
这让小婉明白了,自己课上得再认真,还是比不上科研成果。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硕博人才不得不去适应,以科研为第一要务。
相比科研,教学类的奖项/项目非常少;即使获奖,学校也未必有相关的奖励文件丨图源:知乎
换个角度来讲,教学成果是难以量化的,你的讲课水平如何是很主观的事情,但科研成果就要直观得多。
在职场,大家都是看结果说话的,多做能产出实质性成果的事才是正道,比如发论文、申请项目,对教学有热情的也可以参加教学竞赛、指导学生项目等。
至于别的杂事能不做就不做,做得好了没人知道,做不好了还要受责怪。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 第三课
学会合理拒绝
就像余阳说的,自己什么都干,但什么都干不好,其实是因为很多事情并不在她的职责范围。
比如领导以人手不足为理由,给余阳安排了很多行政工作,她默默接受安排,遇到困难自己硬啃下来。领导看她脾气好办事又负责,下次有别的差事还找她。
虽说能者多劳,可多劳却没有多得。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干,往往会丢给新教师来做。累死累活,得不到好处不说,还耽误了自己的正经工作。
首先,如果你不擅长拒绝,就不要跟周边的同事混得太熟,到时候人家找你帮忙,你还不好意思拒绝。
其次是适当装傻,不用表现得十项全能,只要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好就行了。
最后是要准备好万能的拒绝理由,比如身体原因或家庭原因等。因为差事总是在不经意间丢过来的,趁你没有准备不好拒绝,糊里糊涂就答应了。
结语
仅凭一腔热血闯职场,很容易被挫败消磨激情。在高校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工作重点和自己的定位,带着目的性去做事,才能做得顺心,并有助于职业发展。
▍往期内容
>>《笔试第二却无缘面试?教师招聘中,专业对口有多重要?丨高才情报局第73期》
>>《高校图书馆岗,月薪6千没编制,何以吸引过百名硕博竞争?丨高才情报局第72期》
>>《“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这样的民办值得去吗?丨高才情报局第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