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校就业“内卷”严重,教职学历要求从刚开始的本科升到硕士,到了现在,即使是博士也无法保证能入职高校,无他,只因僧多粥少,往高校输送的高学历人才实在太多了。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报考人数也逐年升高,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更是达到了377万,这意味着往后硕士、博士人群的竞争只会更加大。
然而在高校工作确实有许多令人才人向往的因素,所以即使知道争破头,人才还是前仆后继。也有许多硕博人才选择另辟蹊径,通过曲线求职的方式进高校,例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名校硕博扎堆应聘辅导员”。
除此以外,还有人看上了“师资博士后”。
· 壹 ·
什么是师资博士后
师资博士后,是近年高校为引进人才而提出的一种模式。高校与人才签订博士后合同,一般聘期为2年,期间高校会对人才进行相关工作考核,考核合格后且达到学校引进条件的,可被聘为教师。
图源:高校人才网
官方对于师资博士后制度的解释是,为适应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宽博士后培养渠道,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而将部分博士后纳入师资队伍管理的一种制度。
实际中,师资博士后的存在更多是因为学校编制数量有限,于是用“博士后”指标将一部分人才先引进,同时通过设立考核来筛选人才。
师资博士后主要承担科研工作,同时也需要履行教师的职责,甚至承担与教师无异的工作。简单来说,师资博士后更像是高校引才的过渡。
同时,对于人才来说,师资博士后也是一种获得教职的折中方式。根据沈文钦和许丹东发表的研究《优秀的冒险者:中国博士后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路径分析》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表现越优秀,则越可能进入博士后岗位,而大多数博士后最终能够留在高校。
另一方面,近年不少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某职位的唯一路径,如果想竞争该职位,就只有通过博士后考核。因此博士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博士后考核,进入高校就职。
· 贰 ·
师资博士后“坑”在哪儿
同样在《优秀的冒险者:中国博士后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路径分析》一文中也提到,虽然大多数博士后能留在高校系统,但仍需注意到,有部分博士后没有进入高校。
这时候出站的他们,投入成本已经沉没,年龄等因素让他们在就业时可能要面对更多不利。如果没有有力的科研产出,职业生涯也会面临更大的考验。
图源:知乎
师资博士后的压力主要来自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对于想通过师资博士后打开教职之门的人才来说,关键在于最终能不能通过考核上岸。而除了科研和教学任务,部分高校的师资博士后还要处理行政事务,更加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不仅如此,师资博士后还存在角色模糊,边缘化的问题。
有师资博士后坦言,这个岗位的职责并不明确,学院对于师资博士后的支持也偏低,虽然承担着与在编教师差不多的职责,但是却没有教师的身份和待遇,种种因素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一项基于35份师资博士后管理规定文本和10位受访者的访谈材料的研究显示,高校期望师资博士后成为“青椒生力军”(青年教师的后备力量),但师资博士后实际却扮演着“学术临时工”的角色。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曾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师资博士后制度,修订《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师资博士后基金、简化师资博士后入职程序、完善师资博士后保障激励机制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则认为,高校求职竞争日趋激烈,要获得教职,博士往往要经历一个等待期,博士后也是“博士候”。
“学术生涯不应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一张平静的书桌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应当从国家层面规范大学滥用博士后的行为,在师资入口处提高博士后入职的考察要求,从而大幅提升入职后转为长聘教师的比例。”
结语
对于很多渴望进入高校的博士来说,师资博士后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应充分了解该岗位的风险,首要是考虑到自己的科研状态,能否在聘期内产出科研成果。
另外,如前文所述,有高校将师资博士后作为职位的晋升路径,也有部分高校的师资博士后等同于学术临时工。能否从师资博士后“转正”成为教师,更多还取决于学校,建议多方打探再做定论。
最后,祝愿大家早日找到心仪的工作!
▍往期内容
>>《有哪些教师真相,是进了高校才知道的?丨高才情报局第15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逃离”高校?丨高才情报局第14期》
>>《年收入最低18万+事业编,辅导员真的这么好吗?丨高才情报局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