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屹立于千年羊城、白云山麓、珠江之滨。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
学校科研设施及平台完善,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共计55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由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承建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致力于打造基础医学、生命科学、药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协同共进的发展理念,近年全力建设并完善了八大优势科研创新平台: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创新中药研究公共服务平台、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科技创新中心(三元里校区),实验设施与办公环境均达到国内外同级别先进水平。
二、流动站设站学科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招聘方向
医药类相关专业、生命科学类、卫生管理类、外语类、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四、招聘条件
1.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得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校毕业博士不能进入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
3.不接收在职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详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https://rsc.gzucm.edu.cn/info/1053/2511.htm
五、岗位待遇
1.优厚的薪酬待遇
校本部博士后基础年薪25-35万起;附属医院博士后基础年薪30-50万。同时享受学院绩效,待遇上不封顶!
2.充足的科研经费
在学院、合作导师提供科研经费的基础上,学校根据个人业绩配套科研启动经费10-30万!
3.良好的激励机制
根据入站前业绩设ABC三个岗位,动态管理,达到上一级岗位出站要求补齐年薪差额!
4.清晰的发展前景
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动态调整,达到考核要求优先留校(事业编制);
5.提供博士后公寓或2500元/月住房补贴;
6.入站满足条件者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受指标限制;
7.博士后项目资助:
(1)“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广东省每年资助博士和博士后200名,省财政给予每人50万元生活补贴。
(2)“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
广东省财政每年资助100名优秀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申请进站博士后流动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到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势学科领域,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每人资助40万元。
(3)广东省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博士后资助项目
采用“核实认定、不限名额”的方式,面向业内公认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引进国(境)外博士毕业生,广东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万元生活补贴,资助年限为2年(不重复享受15万博士后日常经费拨款);出站后留粤工作的,省财政给予每人40万元住房补贴。
(4)“香江学者计划”
国家财政资助经费为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36万元港币;“澳门学者计划”。国家财政资助经费为每人30万人民币和36万澳门币。
(5)“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
国家财政资助经费为每人30万元人民币,国(境)外拟接收单位机构或合作导师资助经费为每人30万元人民币(或接近)。
(6)“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
国家财政资助每人3万元。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特别资助:18万元(自然科学)/15万元(社会科学);面上一等资助:12万元(自然学科)/8万元(社会科学);面上二等资助:8万元(自然学科)/5万元(社会科学)。
(8)其他国家和广东省设立的资助项目
条件优秀者待遇及科研启动经费可一人一议;达到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可按高层次人才引进。
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编制留人!
六、出站要求
详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试行)》(各岗位博士后申请表及相应流程,见附件)
七、进站流程
全年接收博士后进站申请;招收计划详见附件(师资博士后计划另行公布)
八、博管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卢小宁
电话:020-39356028
邮箱:luxiaoning@gzucm.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所学专业+高校人才网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917室
邮编:510006
附件1: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2022学年度博士后招收计划表(附后)
附件2:各岗位博士后申请表及相应流程(含表格)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2022学年度博士后招收计划表
序号 |
合作导师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供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研究课题名称 |
拟招收人数 |
对申请人专业背景等方面要求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
1 |
王伟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本证候”项目:气虚证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
2 |
有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相关研究学习或工作经历 |
李荣 |
|
2 |
许能贵 |
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 |
针灸效应规律研究;针灸镇痛的临床与机制研究 |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络功能的研究-足厥阴肝经和生殖器官特定联系的生物学机制(2019YFC1709100);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岭南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相关机制研究(2020B1111100008);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基于A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脑病获效机制的传承创新团队(暂无) |
1-2 |
针灸推拿学专业,中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专业,神经影像学专业,或人工智能专业等;发表SCI论文者优先 |
王老师 |
|
3 |
潘华峰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脾胃系疾病 |
1、胃“炎-癌”微环境证候演变规律及扶正为主病证结合研究; |
1 |
1、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背景; |
田雯 |
|
4 |
林彬 |
中医学 |
中医药管理学 |
中医药文化研究、“体医养”融合与社区中医慢病管理 |
1、广东省社科联重点实验室“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 |
1 |
中医药类专业背景,有志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人 |
孔祥华 |
|
5 |
张忠德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 |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及其他病毒性肺炎的药学、药效学研究 |
1 |
1、专业方向: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或医学免疫学、分子病毒学选其一; |
刘云涛 |
|
6 |
刘中秋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基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原理的中药药效和毒性作用的机理以及防治肿瘤的转化医学研究 |
1、“解毒-通脉”中药毛冬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靶点-多成分互作”网络调控机制研究[批准号:81930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01-2024/12297 |
2 |
|
王莹 |
|
7 |
王宏斌 |
中药学 |
中药资源学 |
药用植物学 |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团队项目 |
2 |
生命科学或中药学 |
王宏斌 gzucm.edu.cn |
|
8 |
杨忠奇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评价 |
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临床研究(科技部+企业配套) |
1 |
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 |
杨忠奇 |
|
9 |
罗颂平 |
中医学 |
中医妇科学 |
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
1、补肾安胎法调控PIEZO1介导MAPK/Akt/Notch通路交互作用治疗自然流产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1、从事中医妇科学、中药药理、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背景研究; |
郜洁 |
|
10 |
陈达灿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医结合防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岭南湿证相关疾病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
1 |
要求具备扎实中西医皮肤病专业知识、皮肤免疫方向试验研究经历,以及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
莫秀梅 |
|
11 |
卢传坚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银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1、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
1 |
免疫学和皮肤病学方向 |
闫玉红 |
|
12 |
冼绍祥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
基于Mtln调控肌浆网-线粒体交互作用下的钙稳态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法防治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国自然) |
1 |
药学或心血管相关方向 |
段骄 |
|
13 |
刘凤斌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医辨证诊断的定量化、标准化;中医临床疗效的合理评价 |
1、健脾清热活血法通过调控circ0062649-miR632-CLUmRNA网络抑制C-myc转录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 |
中医、中西医、中药学、计算机智能诊断(医学信息工程) |
刘凤斌 |
|
14 |
吴伟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
1、基于P2RY12受体介导PI3K/Akt/mTOR自噬信号通路探讨栀子苷干预晚期AS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1、具有参与国自然经历 |
李俊龙 |
|
15 |
李荣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心血管病专业 |
1、基于慢病毒载体转染HCN4通道基因探讨参附注射液动员MSCs重建窦房结起搏功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1 |
1、专业背景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心血管病方向。 |
李荣 |
|
16 |
曾诚 |
中医学 |
中医妇科学 |
生殖健康的中医药调节 |
1、基于HIF-1α/EZH2/SF-1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年龄≤40岁;博士毕业≤5年;发表SCI≥3.0分 |
曾诚 |
|
17 |
郜洁 |
中医学 |
中医妇科学 |
中医药防治生殖障碍研究 |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基于生殖道微生态菌群调节母胎界面探讨补肾健脾法治疗自然流产的系统研究”(广东省教育厅) |
1 |
1、从事中医妇科学、中药药理、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背景研究; |
郜洁 |
|
18 |
王海彬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骨与关节的重建与再生 |
1、基于ChIP-Seq技术探讨组蛋白修饰在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观遗传机制(国自然) |
1 |
无 |
王海彬 |
|
19 |
江晓兵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药调控骨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
1、ZNF702P-miR214-NFκB作为ceRNA网络调控左归丸抗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1 |
1、具有医学博士学位,身体健康; 优先招聘条件: |
江晓兵 |
|
20 |
张顺聪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学 |
中医防治骨质疏松及脊柱相关疾病 |
1、中药外泌体在补气通络胶囊调控骨代谢中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学科研究重大项目) |
1 |
中医骨伤学、中西结合骨伤学 |
张顺聪 |
|
21 |
徐亮亮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干细胞与骨关节疾病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 |
1 |
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动物模型建造 |
徐亮亮 |
|
22 |
李赛美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基础 |
1.中医经典的教育教学研究;2.经方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1、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方向选题1) |
1 |
1、具有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良好的掌握中医经典知识; |
李赛美 |
|
23 |
林昌松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基础 |
①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研究;②金匮要略研究 |
1、基于外泌体miR-337介导TGF-β信号通路探讨祛湿通脉法抑制类风湿关节炎软骨破坏的机制(国自然面上项目,60万) |
1 |
1、医学、药学、生物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获博士学位; |
林昌松 |
|
24 |
陈光星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基础 |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1、肾虚类风湿关节炎与免疫衰老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
1 |
发表SCI论文一篇,IF>3.0;熟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
陈光星 |
|
25 |
阮岩 |
中医学 |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1、小青龙汤通过ILC2s介导JAK/STAT通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中医五官科学 |
阮岩 |
|
26 |
俞晓艺 |
中医学 |
中医眼科学 |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1、中医眼科专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循证能力提升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1 |
1、具有医学、药学、生物学、中医学、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背景,获博士学位; |
俞晓艺 |
|
27 |
包崑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诊治膜性肾病的研究 |
1、基于代谢紊乱-Th17/Treg失衡探讨湿邪在膜性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81974565) |
1 |
1、符合我院博士后招收基本条件,详见招收简章; |
包崑 |
|
28 |
丁邦晗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急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机制,针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及机制。 |
心宝丸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研究 |
1 |
1、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 |
刘云涛 |
|
29 |
符文彬 |
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 |
针灸治疗抑郁相关病症的研究 |
“M1-Ach受体调控SSS-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针刺抗抑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81774411;国家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针刺拮抗GABA中间神经元受体调控突触可塑性的快速抗抑郁机制, |
1 |
有相关研究基础与工作经验优先 |
吴倩 |
|
30 |
林琳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 |
基于ROS-ERstress-Ca2+信号通路研究健脾益肺II号减少COPD气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1 |
医学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既往从事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或药物治疗COPD机制研究等方向 |
吴蕾 |
|
31 |
刘军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骨与关节退变及损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或生物组织工程基础研究 |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iR-675靶向TBK1介导骨关节炎免疫微环境调控软骨细胞自噬及补肾活血中药干预研究(81873314) |
1 |
1、35岁以下,近年在国内外获得药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物学、药物化学、骨伤科/风湿科基础研究等方向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身体健康; |
曾令烽 |
|
32 |
郭建文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病为主攻方向 |
1、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脑肠肺轴γδT细胞/IL-17信号通路探讨通腑醒神方对卒中相关肺炎的作用机制(81974559) |
2 |
熟悉临床试验质控,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或具有多组学或生物信息的研究经验 |
王瑞华 |
|
33 |
毛炜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中医湿证模型及发病机制研究 |
1、运用PK-PD联合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肾茶治疗高尿酸肾损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4376) |
1 |
1、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经验。熟练掌握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或具有肾病相关基础研究基础者优先 3、具有中医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研究基础者优先 |
毛炜 |
|
34 |
孙景波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方向 |
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辩治循证优化研究 |
1 |
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有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 |
孙景波 gzucm.edu.cn |
|
35 |
吴大嵘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循证研究 |
中医药优势病种证据系统的智能化构建及应用示范 |
1 |
有发表临床研究SCI论文经历 |
谢倩文 |
|
36 |
肖静 |
中医学 |
中医妇科学 |
妇科肿瘤 |
苦参碱通过调控mir-375-3p/FSP1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铁死亡 |
1 |
妇科学专业,参与实验室相关课题并在分子通路等方面发表相关高水平SCI者优先 |
肖静 |
|
37 |
杨志敏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治未病研究 |
1、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湿证人群预警与干预研究; |
1 |
1、符合我院博士后招收基本条件,详见招收简章 |
徐福平 |
|
38 |
招远祺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 |
1、祛湿化痰法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探索性研究(中医二院[2020]20号)(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 |
1 |
符合我院博士后招收基本条件 |
招远祺 |
|
39 |
赵玲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内分泌代谢病 |
脉管复康片联合糖痹外洗方化瘀通络内外兼治预防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循证评价研究 |
1 |
内代泌代谢病研究方向,发表过SCI文章 |
赵玲 |
|
40 |
何伟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 |
股骨头坏死 |
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保髋研究 |
1 |
中医骨伤科学、数字骨科学 |
左国璟 |
|
41 |
李坤寅 |
中医学 |
中医妇科学 |
中医药防治月经病及妇科杂病 |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缺氧诱导细胞自噬稳态失衡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加味芍药甘草汤的干预研究(81873331)、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来源型子宫腺肌病裸鼠模型病灶细胞自噬稳态失衡的干预研究(20203003)、基于Wnt/NF-κB双信号通路正向交联探讨氧化应激在子宫肌瘤中的作用机制及橘荔散结丸的干预研究( |
1 |
中医妇科或者中西医结合妇科相关研究方向 |
关永格 |
|
42 |
黄宏兴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药治疗骨伤疾病;骨质疏松症 |
基于Beclin1/Bcl2研究自噬-凋亡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的影响(81973886) |
1 |
骨伤科学或骨科学专业毕业 |
黄宏兴 |
|
43 |
骆欢欢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湿证证候基础 |
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调及菌群移位的糖尿病湿热证实质研究 |
1 |
具备应用数学或生物信息学专业背景者优先 |
骆欢欢 |
|
44 |
史亚飞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情志致病机制研究 |
CaSR介导MAPKs/Cytc/Caspase-3通路调控青少期应激中缝背核5-HT能神经元可塑性及调肝治法干预作用研究;基于青少期应激抑郁中缝背核突出前膜5-HTT/5HT1AR通路探讨调肝治法方药的中枢作用机制 |
1 |
从事中医情志理论实验研究或神经生物学研究 |
史亚飞 |
|
45 |
刘鹏 |
中医学 |
中医医史文献 |
中医学术史 |
古代中医知识“传统”的构建及其近现代学术嬗变研究 |
1 |
具备中医学或历史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方向)专业背景者优先 |
刘鹏 gzucm.edu.cn |
|
46 |
唐纯志 |
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 |
针灸治病机理研究 |
针刺循经取穴效应规律及中枢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3948、基于对前额叶皮层生物钟基因Bmal1的调控研究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2020/01-2023/12、55万元、在研、主持。 |
1 |
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优先考虑 |
唐纯志 |
|
47 |
王奇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1、基于肠道CYP |
1 |
1、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或中药学专业博士背景; |
王奇 |
|
48 |
黄水清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当归补血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
1 |
1、医学博士、药学专业毕业,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
黄水清 |
|
49 |
胡玲 |
中医学 |
中医内科学 |
Hp相关胃病多基因改变累积效应和虚实不同证候差异特征与胃黏膜良恶性病理演变早期预警研究 |
1、基于“邪毒致变”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Hp相关胃病良恶性病理演变的证候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1、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或生物学专业背景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
胡玲 |
|
50 |
宋健平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基础 |
青蒿素类药物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 |
1、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第2期疟疾防治技术援助项目; |
3 |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基础、寄生虫病学等专业 |
宋健平 |
|
51 |
李常青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基础 |
肿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
经典名方-附子汤的开发研究 |
1 |
具有药理学或药剂学研究经历 |
李常青 |
|
52 |
刘博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活性物质化学研究与结构优化 |
1、广州市中药活性成分手性研究重点实验室100万元建设经费; |
1 |
刘博团队研究范围较广,对专业背景要求较宽松:具有化学相关专业、药学相关专业、中药学相关专业、生物相关专业或中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人员均可,有SCI论文发表者优先考虑 |
刘博 |
|
53 |
吴宝剑 |
中药学 |
药理学 |
药物和疾病的钟控 |
1、生物钟因子REV-ERB与糖脂代谢过程关联及其药靶性研究; |
5 |
药理学、分子生物学、中药学、免疫学或精神病学 |
吴宝剑 |
|
54 |
操红缨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泌尿与消化药理 |
从膀胱神经元(BNs)和巨噬细胞(Macs)的互作探讨缩泉丸对OAB膀胱神经稳态的调控机制 |
1 |
生命科学相关领域 |
操红缨 |
|
55 |
胡庆忠 |
中药学 |
中药学 |
创新药物发现 |
设计与合成选择性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用以治疗充血性心衰 |
2 |
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 |
胡庆忠 |
|
56 |
丁平 |
中药学 |
生药学 |
中药质量评价 |
基于寡糖“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生物效应”巴戟天质量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的研究(82074007) |
1 |
从事寡糖结构和转化机制研究 |
13533711876 |
|
57 |
陈扬 |
中药学 |
中药学及中药药理学 |
1.天然药物药理机制研究 |
基于血管病变的中医防治冠心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2 |
申请者应具有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生物学或药学理论基础和浓厚的科研兴趣,具备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岁,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 |
陈扬 |
|
58 |
廖琼峰 |
中药学 |
|
中药 |
基于“嗜酸乳杆菌-Th17/Treg平衡轴”的吴茱萸碱改善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
1-2 |
硕士为中药学或药学相关专业 |
18620946880 |
|
59 |
刘芳 |
中药学 |
中药化学 |
生物分析化学,中医药研究新方法 |
基于光学探针技术的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 |
1-2人 |
获生物科学或医药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
刘芳 |
|
60 |
王彩艳 |
中药学 |
药理学 |
分子药理学 |
肝脏疾病发生相关蛋白的结构解析和分子机制研究 |
1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 |
王彩艳 |
|
61 |
程媛媛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1)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2)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天然活性分子(内源性及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靶点发现及机制研究 |
1 |
药理学,分子生物学,中药学、心血管药理 |
18820003462 |
|
62 |
苏桃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医药防治肿瘤及抗炎药理 |
豨莶草酒炙调控“TLR4和Notch1信号crosstalk”增强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 |
1 |
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中药学 |
苏桃 |
|
63 |
于洋 |
中药学 |
中药学 |
方药作用机制研究 |
干姜黄连汤寒、温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配伍机制研究 |
1 |
药理学或中药学专业 |
于洋/18502076756 |
|
64 |
马燕 |
中药学 |
中药药剂学 |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
基于脂质代谢开发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
1 |
药学相关专业 |
13632422441 |
|
65 |
赵钟祥 |
中药学 |
中药化学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发现 |
1、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胆汁酸代谢调控探讨救必应降血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中药学或药学 |
赵钟祥 |
|
66 |
中药学 |
靳红磊 |
中药资源学 |
药用植物生理 |
叶绿体PPR蛋白LPE1调控光系统II生物发生机理研究;双定位蛋白DRR1参与核质基因组稳定性双重调控机制研究;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 |
2 |
生命科学或中药学 |
靳红磊 |
|
67 |
詹若挺/陈立凯 |
中药学 |
中药资源学 |
中药植物遗传资源、育种与利用 |
南药成分遗传代谢解析与育种创新研究 |
2 |
分子生物学、中药学、植物遗传、育种等背景 |
陈立凯 |
|
68 |
黄慧才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活性成分及手性药物创新合成研究 |
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
2 |
中药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等 |
黄慧才 |
|
69 |
王魁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酶工程 |
双/多功能酶的生化性质鉴定和构效关系研究 |
2 |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工程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 |
王魁 |
|
70 |
苏子仁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新产品开发 |
中药降尿酸的机理研究 |
1 |
具有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专业的教育背景 |
苏子仁 |
|
71 |
陈建南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新产品开发 |
中药降尿酸的机理研究 |
1 |
具有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专业的教育背景 |
陈建南 |
|
72 |
关世侠 |
中药学 |
中药学 |
制剂新技术 |
mRNA传递系统研究 |
1 |
药学及相关专业 |
|
|
73 |
李熙灿 |
中药学 |
无 |
1中药保健的化学机制;2中药抗氧化剂调控干细胞 |
中药小分子调控iPSCs成软骨分化的网络共激活机制 |
1 |
中药或药学专业;主修过《有机化学》 |
13725245780 |
|
74 |
林朝展 |
中药学 |
|
方向一:中药与民族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向二:特色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作用机制评价及再开发 |
1、藏药‘嘎布得罗’抗肺纤维化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
具有中药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专业背景 |
林朝展 |
|
75 |
祝晨蔯 |
中药学 |
|
方向一:中药与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方向二:岭南特色方剂配伍机制及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 |
1、苦木抗炎症性肠病药效物质; |
1 |
具有中药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专业背景 |
祝晨蔯 |
|
76 |
周尚成 |
中医学 |
中医药管理学 |
疾病负担与卫生管理 |
1、基于ICD-11传统医学分类的中医优势病种疾病负担及归因危险因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1、健康大数据分析、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管理学相关学科研究背景; |
孔祥华 |
|
77 |
袁冬生 |
中医学 |
中医药管理学 |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管理 |
珠三角地区区域养老共享机制研究 |
1 |
医药院校博士生 |
孔祥华 |
|
78 |
胡英杰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草药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中药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荷叶素苷及其类似物的抗艾滋病病毒体内外药理作用与成药性研究》 |
1 |
1、药理学或药物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发表过相关专业SCI论文; |
胡英杰 gzucm.edu.cn |
|
79 |
李伟荣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 |
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 |
当归芍药散防治高胆固醇血症27-羟基胆固醇脑损伤所致AD的机制研究 |
1 |
1、中药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2、责任心强,工作积极认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李伟荣 |
|
80 |
赵威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
当归芍药散通过LncRNAMALAT1/miRNA-124调节小胶质细胞M1/M2稳态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研究 |
1 |
1、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毕业生; |
赵威 |
|
81 |
陈桐楷 |
中药学 |
中药药剂学 |
脑病的纳米诊疗 |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19B1515120043,基于黑磷的Tau蛋白靶向复合纳米载体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疗机制研究,2020/01~2022/12,100万,在研,主持。 |
2 |
1、在国内外已获得或即将获得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博士学位;具备材料制备与表征、药物递送、细胞培养、动物实验操作、活体成像、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分析、微纳加工等以上一个或多个相关实验技能者优先; |
陈桐楷 |
|
82 |
徐勤 |
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抗肿瘤研究;中药安全性研究 |
中药降糖新药连梅颗粒的研发及产业化(第2) |
2 |
无 |
徐勤 |
|
83 |
林丽珠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基于mi-R-182靶向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探讨益气除痰方干预NSCLS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 |
以下条件优先考虑: |
李雪维 |
|
84 |
曹洋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基于基膜聚糖—连环蛋白p120ctn探讨化痰祛瘀法干预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 |
中医内科学(肿瘤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方向) |
曹洋 |
|
85 |
钟崇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肝癌侵袭转移与干预;中药抗癌机制 |
1、基于外泌体介导miR |
1 |
1、国内外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肿瘤学,外科学,生物信息学,药学或中药学,分子医学等相关专业),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有一定科研能力,在专业有影响力SCI杂志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 |
钟崇 gzucm.edu.cn |
|
86 |
侯政昆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医药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
1、《中医七情量表》研制及其考评的不同定性方法的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计算机、统计学、心理测量学专业背景优先) |
侯政昆 |
|
87 |
马武华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①困难气道管理②中医药与气管保护 |
1、NLRP3细胞焦亡调控ILC2s-NMU1轴在气道高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针刺干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 |
1、中西医结合或麻醉学相关基础研究背景 |
王勇 |
|
88 |
邱士军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神经影像研究方向) |
1、2型糖尿病脑衰老演变分析及早期稳健预测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
2 |
1、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或中医学专业博士毕业; |
邱士军 |
|
89 |
王陵军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防治 |
基于HMGB1/RAGE-自噬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机制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防治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1 |
医学、药学、生物学专业背景 |
王陵军 |
|
90 |
李静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西医结合调控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Piezo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国自然) |
2 |
中、西医学、药学、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相关背景 |
李静 |
|
91 |
张锦芳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 |
长链非编码RNAH19调控组蛋白表观遗传在骨关节炎发生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国自然) |
1 |
生物学、医学、中医学等相关专业,有科研经历,发表过SCI论文 |
张锦芳 |
|
92 |
陈茶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微生物耐药机制及抗感染免疫研究 |
1、sRNA对铜绿假单胞菌免疫逃逸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82072345; |
1 |
临床微生物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 |
13719293587 |
|
93 |
陈伯钧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心血管 |
1、《基于miRNA-613介导的LXRα探讨柴胡疏肝散改善肝郁型代谢综合征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2074342); |
1 |
科研能力扎实、英语水平突出 |
庄杰钦 |
|
94 |
戴振华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
1、基于T细胞亚群分化与TLR2/TRAF6信号通路探讨ESAT-6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分子免疫机制 |
1 |
医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中药学、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过高水平SCI论文及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者优先 |
戴振华 |
|
95 |
黄闰月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医防治风湿免疫病 |
1、基于血栓素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探究血瘀证促进骨破坏的分子机制 |
1 |
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 |
黄闰月 |
|
96 |
黄绍刚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 |
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 |
1、国自然面上项目: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失调致脑肠互动异常研究IBS-D肝郁脾虚及痛泻要方作用机制 |
1 |
1、35周岁以下,获得消化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方向)、中医内科(消化方向)学或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毕业2年内; |
郑欢 |
|
97 |
黄宪章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三种AGEs游离加合物参与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与实验诊断价值研究 |
1 |
符合我院博士后招收基本条件 |
康春敏 |
|
98 |
李俊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方向 |
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 |
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时机体免疫抑制的调控作用与机制研究 |
1 |
1、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年龄小于35岁; |
曾瑞峰 |
|
99 |
刘旭生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中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 |
1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或临床医学方向 |
刘旭生 |
|
100 |
王磊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冠心病 |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委员会,基于氧化还原态失衡探讨“湿损血络”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1 |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 |
王磊 gzucm.edu.cn |
|
101 |
王志宇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肿瘤耐药与转移 |
1、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
1 |
中医临床肿瘤学、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中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经历者优先 |
王志宇 gzucm.edu.cn |
|
102 |
吴万垠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
扶正抗癌方通过调控铁蛋白促进铁死亡逆转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 |
1 |
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专业 |
王苏美 |
|
103 |
向松涛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中西医结合防治泌尿系疾病研究 |
1、基于肿瘤干细胞免疫微环境TAMs/CCL5通路探讨扶正抑瘤方逆转前列腺癌去势抵抗的分子机制和物质基础(No.81774067) |
1 |
已毕业并且获得临床医学、中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等专业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
13711515862 |
|
104 |
赵可伟郑磊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 |
中药外泌体调节骨代谢的研究 |
2 |
基础医学专业或纳米材料学专业,有外泌体研究背景优先 |
赵可伟 |
|
105 |
肖建勇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肿瘤防治与分子药理 |
防己诺林碱通过阻滞自噬流增效肺癌化疗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2.CircEphB4抗肝癌新机制及白藜芦醇对其的调控研究 |
1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 |
肖建勇 jianyongxiao@ gzucm.edu.cn |
|
106 |
何彦丽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医药抗肿瘤及免疫相关性疾病 |
基于MAP3K3通路干预PD-L1表达探讨LBP在改善肺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81873154) |
1 |
硕士或博士专业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向或基础医学方向,年龄35岁以下 |
何彦丽 |
|
107 |
王能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基于TAMs/CXCL1/HMGB1免疫自噬交联轴探讨消癖方乳腺癌化疗增敏的作用机制和靶向垂钓 |
1 |
无 |
王能 |
|
108 |
杜群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调理脾胃方药药理研究 |
广州市科技局:由维生素A代谢及RA/RARα信号探讨清热健脾活血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调节Treg/Th17平衡的机制 |
1 |
1、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博士毕业生; |
杜群 |
|
更多热点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网官方微信(硕博QQ交流群:810560192)。
微信扫码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微信扫码,即刻进群
添加请备注"学历"
Copyright © 2007-2022 高校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信息:粤ICP备13048400号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04138号
客户咨询电话:020-85611139 QQ:2881224205 邮箱:info@gaoxiaojob.com
高校人才网——国内访问量、信息量领先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