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科研的你,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现在机会来啦~
浏览下方单位招聘信息,直接投递到相应邮箱,院士大牛团队、985&211等多个优质高校单位助你圆梦!
扫码投递简历给助手,参与简历代投,我们将根据您的求职地区和专业条件,为您精准筛选出合适您的优质单位
简历代投三大优势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王玉明院士团队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岳光溪院士团队
清华大学新能源动力系统团队
西湖大学工学院程建军课题组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智造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王涌天教授(changjiang学者、杰青、973首席)团队、黄玲玲教授(青年长江、北京市卓青、霍英东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
查看详情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燃气轮机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重燃燃气轮机联合研究中心等凭条,以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为目标,聚焦大国重器重型燃气轮机、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高效低碳灵活的能源转化和利用,现牵头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与城市矿产团队致力于通过跨学科、多领域合作解决循环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化学品和废物管理政策以及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实现原始技术创新和突破。
查看详情臧浠凝,201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本科期间获得12届全国挑战杯能源化工组特等奖。2017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2018-2020年在麻省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查看详情孙伟,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特聘教授;美国Drexel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系Albert Soffa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教育部111交叉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清华大学机械系生物制造中心主任。庞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开始智能汽车方向研究的团队,聚焦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发,并积极推动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具备优越的研究条件。
查看详情课题组长唐淳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国家杰青、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中国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主任。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课题组依托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流体机械及工程、海洋工程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平台支撑,拥有齐全的试验测量设备和高性能计算平台。课题组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查看详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刘烨斌副教授团队专注于计算摄像、视觉信息感知与三维重建研究。诚聘具有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背景的博士后,研究超高分辨率视频(十亿像素级城市场景视频)的成像,多视角合成,大场景三维重建,对象检测和跟踪算法,三维数字人重建与生成。
查看详情邹军教授的目前主要在高性能电磁场数值计算、雷电时域电磁场计算、特高压输电线路技术、接地技术和高速铁路信号电磁兼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工作。近年来,课题组在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在IEEE Transon PWRD/Magn等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已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多次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查看详情苏冰教授领导下的免疫信号调控实验室长期聚焦MAPK和mTOR调控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Nature、Cell、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EMBO J、Blood、Molecular Cel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 文章他引次数总计超过15000次。
查看详情复旦大学迟楠教授,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课题组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光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国家级课题多项,经费充足,具有优良的实验条件、充足的测试仪器、和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并且与国内外诸多一流的科研单位包括国家实验室等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查看详情赵琳琳,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同济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双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20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药理系从事博士后工作,长期致力于研究肿瘤免疫领域重要膜蛋白受体的激活机制及高通量抗体筛选与设计。
查看详情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童春富副研究员及其团队,近年来开展了河口盐沼湿地及邻近水域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重要水源地生态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大型工程生态影响与生态修复等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部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查看详情刘少华,特聘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上海市“优博”、上海市高层次人才。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先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冯新亮教授)。2017年3月,加盟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材料系。
查看详情同济大学医学院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干细胞治疗研究组 研究组负责人郑加麟教授为神经病学和再生医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脑计划战略委员会(International Brain Initiative (IBI) Strategy Committee)委员(中国脑计划代表)。曾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UNMC)学术协理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查看详情熊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2013年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至今任复旦大学研究员,主要成果发表于Cell Stem Cell (2015,2016,2021)、Cell Reports(2021)、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2), iScience(2022 Accept), Brain(2022,Accept)等多个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
查看详情谈扉教授团队的科研着眼于例如人工耳蜗等外科植入物的药物释送,低温等离子在伤口愈合、血管再生、神经形成、抗炎和抗肿瘤等领域的作用和机制,以及上气道过敏性炎症的机理和新颖疗法等。实验室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ell Trends Biotechnol, Stem Cell Res Ther, Drug Deliv Transl Res, Acta Biomater, Scand J Immunol, Biotechnol Bioeng, Auris Nasus Larynx等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SCI论文。
查看详情张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山大学2015“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15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2017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人才。担任广东省生物信息学会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是港澳问题研究领域唯一的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基础之上,整合了校内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优势学科研究力量,是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领域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查看详情谢微,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学习,2003和2009年分别获应用化学学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0年作为洪堡学者赴德国奥斯那布吕克大学进行科研工作;201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PI)获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资助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作。2016年回国加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现任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
查看详情周明,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植物响应环境变化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基础。
查看详情樊先平教授是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科技部新材料领域“面向环境友好的纳米功能材料与产业化应用技术”主题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十二五”节能技术重大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省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学会副理事长等。
查看详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团队,依托化学“双一流”学科,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清洁能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基础研究为导向,聚焦于新能源领域,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培养新能源交叉学科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能源环境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详情展开
包雪阳,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2011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今任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助理教授。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包雪阳助理教授长期从事全波形层析成像、多源数据联合反演、各向异性和衰减、青藏高原和海洋岩石圈结构等地球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研究。长期担任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审稿人与基金评审专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指导课题组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
展开
邱国平教授,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视频信息处理讲座教授。
展开
钱正芳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在中国和国外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二十五年,领导或参与过十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约一百篇国际专业杂志和会议论文。获得十多项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曾任武汉大学电子制造与封装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客座教授。是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和深圳市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