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成长——记新冠疫情期间裸辞后的求职逆袭之路

作品展示>

在逆境中成长
——记新冠疫情期间裸辞后的求职逆袭之路

文 / Kenneth TAM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一直在试图寻找可以奋斗终身的适合自己个性和发展的岗位,很庆幸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不断成长、认识自己,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坚信,希望一定是有的,成败取决于能不能牢牢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2020年注定是个让全世界难以忘却的一年。随着一月份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到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全球人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更是给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场大灾难。纵观每天的新闻,除了是感染人数的最新数字,还有全球各行各业面临的生存危机。

回到我的实际生活当中,我总能看到我身边的朋友基本处在三个种类的处境:

● 一是公司无法继续生存而惨遭裁员的;

● 二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企业中苟延残喘,拼命挣扎着的;

● 三是极少数在单位中职位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安然生活的。

而我却是那个被人认定为奇葩的另类,独立于上述三种人群的种类——在被贴上稳定标签的单位里选择裸辞的人。

最近我在求职APP上看到一个职场话题的文章,说三十多岁的人都怎么样了。文章里提到三十岁的人没有刚出校园的人有活力,体力和知识都逊色于他们。我却不这么认为,三十岁的人正因为有过一些职场经验,更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传递给大众的,三十岁的人,不仅能够在职场中大放光彩,还能兼顾家庭。这部剧非常应景,适时宜地给我们步入三十岁的人打了满满的鸡血,非常励志。

我其实是一个对职业目标不太明确的人,之前的求职也算是哪里有机会,我就去哪里的那种情况,就像蒲公英一样,飘到哪就是哪。因此,我在疫情期间的求职之路也就变得更加坎坷。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想谨以此文记录下在这个特殊时期艰难求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每一个路牌和求职之路的每一个地标,献给自己以纪念,也斗胆献给所有同在求职之路上的同仁,分享一些自己的拙见,与有相同经历的勇士互勉。以下是我总结自己求职之路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决定裸辞期

经过深思熟虑,我毅然决定裸辞。具体的原因我就不在这里阐述了,这也是出于对原单位的尊重。离职后,身边的朋友都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艰难时期裸辞,说这时候找工作真的很难。但是和我有工作交集的校内教师、以前的同事大多都能理解我的难处,只能由衷表示惋惜和佩服我的勇气。总之,我希望表达的重点是离职是需要考虑清楚利弊和要有相当的勇气的,特别是裸辞。

在决定辞职的时候,我考虑了以下的问题:

1.自己是不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或者说是不是已经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认为:首先,刨除工作本身的问题,边完成工作边找新工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作量摆在那里,所以没有时间频繁和新单位的HR沟通和完成面试的。其次,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越晚提出离职申请,手上负责的工作就会越多,交接也就越困难。本着对单位最后的一点热爱,我选择在学期一开始就离职,尽早交接和指导新人。

2.自己现有的存款够支撑自己多长时间的求职期?

这就有点像企业在面临疫情带来的影响一样,看看自己的资本和流动资金还能撑多久。我根据自己的存款和一些投资理财产品的总额,除上自己的日常开销、贷款、自己承担五险一金的费用和其他开销之后,得出基本可以维持五到六个月,相信这个时间应该足够找到新工作了。我规划找到新工作的理想时限是两到三个月找到工作,中等时限是三到四个月,底限时限是五到六个月。

3.社保和公积金怎么办?

由于本人不是上海本地人,所以经过咨询上海人社局,非上海本地户籍的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缴纳社保,考虑到将来办理退休需要连续交金15年,所以只能委托熟人的公司或者外面代缴的公司帮忙缴纳五险一金。这个确定好了,我就在提离职的同时马上找到了代缴的单位。

第二阶段:理想求职期

刚刚离开单位,瞬间觉得自己原来紧绷的弦,一下子得到了放松——终于有了自由的时间让自己充分支配了。自己稍微休息了几天,就开始投简历了,刚开始还是信心满满的。

在这个阶段,我一开始希望投递高校国际交流或其他单位外事相关的岗位,然后我就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和相应的岗位描述。我发现尽管从自己的主观角度来说,专业、能力和兴趣和这个岗位都比较符合,但是弊端就在于简历上列出来的岗位都没有体现,只能通过列出相关工作内容来说明,还是比较难让招聘人员在没有深入面谈就觉得合适的。投简历后少有的回复和仅有的几次面试印证了我的想法。

第三阶段:情绪调整期

由于前面投简历初尝挫折感,在上一阶段只是估计疫情期间招聘岗位不多,但并没有预期到实际困难会比预想的要艰难地多。由于当初给自己规划的一到两个月的理想时限马上就要到了,结果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失落感油然而生。

在头两个月里,我仅仅只考虑心仪的岗位。但其实头一两个月是有同行院校学院给我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应聘他们的同类型岗位。我在沟通中告知了我希望从事的岗位,招聘人员给我的回应:一类是暂时没有我心仪的岗位在招,另一类是尽管他们知道我的兴趣和想法,但是毕竟从前从事的岗位确实不是全职在外事业务上面的,和其他竞争者相比,还是处在弱势的。就这样,在第二个月结束(理想时限过完)时,又扣了一滴血,挫败感更强了。

这种挫败感给我带来的心理影响其实很大,伴随的就是迷茫和焦虑开始找上门。我开始感觉自己的理想世界敌不过残酷的现实,毕竟以前求学和找工作都算顺利。所幸身边的朋友和同时离职的同事持续的开导和鼓励,我开始从情绪的低谷中爬出来,反思自己在求职时的问题以及后面剩余的时限内我要如何调整和规划。经过和身边的人力资源专家前辈沟通过后,我做出了如下新的规划:

1.静下心来好好剖析自己;

2.重新给自己做职业定位;

3.制定合理的求职期安排。

第四阶段:重新出发期

有了新的规划,感觉自己如释重负,新的规划仿佛让我这只飘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到了灯塔。经过仔细地分析自己的学历背景、知识储备、工作经历、项目经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和我情况相近同事的求职经验和新工作,我开始考虑自己可能适合的求职岗位目标(先不考虑是否会大量被拒,但也不是天马行空地考虑完全没可能的岗位),设定分级求职志愿。我规划的第一志愿是高校的外事工作岗和企业的外事行政或国际市场岗,第二志愿是人力资源培训岗或者英语教师岗,第三志愿是活动策划运营岗或档案管理岗。

有了这三个层级的求职岗位志愿,我开始不断拓展自己的求职渠道。从一开始的只知道在各大主流求职平台、上海地区各大高校招聘官网等传统平台查阅招聘信息,到懂得每天刷各大上海求职信息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到后来原同事推荐的上海人社局网站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上海高校人才网下的高校招聘和事业单位招聘栏目和"国聘官方网站"。另外,找工作也需要做到"线上+线下",我还会提前看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教委在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联合主办的2020年上海市夏季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面洽会每一期的参加企业,一有心仪的企业或合适的岗位,哪怕只有一家意向企业,也会报名参加,去现场面试和投递简历。我相信,只有持之以恒和拓宽渠道,才有获得更多的机会,尽早找到合适的工作。

▲骑共享单车去面试

说到这里,一个和我同时间离职的同事则采用了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极端的方式。他在各大招聘软件上"报复性"投简历,不管什么岗位,疯狂海投。他说一键投递非常好用,广撒网,捞大鱼。结果,很大一段时间内也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对于这种方式,一是完全没有针对性,二是就算接到面试电话也不知道岗位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公司背景等信息,所以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第五阶段:心理成长期

随着求职意向越来越明确、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我收到的面试或笔试的通知也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明显比前面的几个阶段要上一个台阶。当然,在这一阶段,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心态平和了、能力提升了、方向明确了。相信在这一个阶段中,我能够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机会。下面,我将从这段时期的经历和改变来做进一步的阐述:

我经历了什么?

(1)被拒了非常多的应聘申请。

通过上述各种求职渠道,我发了近千份不同的岗位应聘申请,也收到了二十多次HR电话沟通、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应聘的过程中,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通过面试发现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当然,我会拒绝并主动要求终止应聘流程。同样道理,通过面试和笔试,招聘单位也有可能会觉得我并不适合他们的岗位,所以收到的被终止应聘流程的邮件、短信或电话通知也会很多。随着自己拒绝和被拒绝多了,说实话又会开始经历挫折感,但这个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强大很多了,所以很快能够得到调整。后面拒绝应聘单位或被应聘单位拒绝时,慢慢就变得从容自若了——因为我知道我值得更好的。

(2)结识了很友善的招聘人员。

在应聘的过程中,我觉得,如果最终招聘人员在认定我不适合他们岗位的情况下会主动联系告知应聘结果的,就是尊重应聘者的了,起码他们会认为应聘者和招聘者是平等的。

另外,在面试的过程中,我还遇到过招聘人员尽管觉得我不适合他们的岗位,但是会给我很多指导,告诉我为什么不合适,如果我对这类岗位很感兴趣的话,我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和关注什么信息。也有的招聘人员会耐心指出我简历里的问题和给出修改意见,最后衷心祝福我早日找到如意的工作。

毕竟现在还是属于疫情期间,很多用人单位选择网络面试作为初面的形式。我遇到大多网络视频面试,由头到尾都没见到过面试官的样子,从正式开始面试到结束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视频画面。直到有一次,我面试一个上海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我从会议等待室被HR老师拉到网络会议室的时候,我发现学院领导和其他面试官都是开着摄像头的,他们会首先主动和我挥手打招呼,欢迎我参加他们的网络视频会议初面,然后再告知我因为需要保证网络通畅,他们需要关掉摄像头。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一个说明,让我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这个单位的人性化和对面试者的尊重和鼓励。先不说面试结果如何,较其他部分单位的网络面试而言,这次我是感觉最轻松的,自我感觉也是表现得相对较好的。

总而言之,对于HR给的建议,一定要认真思考。他们好的建议,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3)遇到过不友善的招聘人员。

除了上面提到的网络面试首先不开视频的,我在面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少数认为现在求职正是卖方市场——求职者供大于求,由此摆出一副高姿态的招聘人员他们的表现是言语、行为或思想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尊重求职者或着向求职者过分压低开出的工资,反正他们认为这个岗位你不来,自然会有人来。我遇到过最极端的一个情况是,HR一上来就歧视高校工作过的人,认为高校出来的管理人员都是无法适应私企高强度工作量,每天喝茶看报纸,很作很矫情的。当时我是明确表示对她强行贴标签,不尊重面试者的言语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另外我也直接指出了面试过程中感觉到他们教育机构的不专业性,显然这种单位就不要考虑了。

一开始我遇到这样的面试人员,会惊讶得发懵。后面就懂得要适度合理地反击,毕竟双方本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如果对方不尊重求职者,甚至践踏求职者的尊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投诉或者公开事实。现在很多招聘平台或者企业人力信息网站都有反馈渠道,大家都可以对这些公司写面经或者评价的。

对于这类招聘人员,关键是不要把他们说的话放在心里,毕竟不要拿他们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就当是见见世面罢了就好了。

我得到了什么?

(1)深化了自我认识程度。

通过这段求职经历,一是正如前面所述的自我剖析,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策略,二是一次一次的自我介绍和根据每一次面试的岗位要求向招聘者和面试官呈现岗位认知和匹配程度,让我得以不断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机会是原来的工作生涯中从未有过的,感觉比以前在学校写检查的时候要深刻得多。

(2)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

正如前面所述,经过了这么多的磨练,我学会了把每一次收到应聘单位发来的拒绝信息看作"家常便饭"。正如一个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在其推文里说的,"应聘单位拒绝了你,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应聘单位对他们所发布的岗位比你更了解得更深入,这个岗位不适合你而已。所以收到婉拒信息时,根本不必过分在意,更不应该怀疑和否定自己"。我就是看到了这个以后,学会了用这个角度来看待每一次的求职失败,就不会觉得心里那么不舒服了。求职某程度上真的就像找另一半一样,需要看缘分和机会的,所以我认为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3)锻炼了"自我推销"技能。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向招聘人员、部门领导做自我介绍、岗位认识和匹配程度,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说话策略,让自己的说辞更有针对性、让重点变得更突出,不断尝试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试图展现最好的自己。随着自我陈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说话时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个人陈述结束后,我发现面试官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说明打动面试官的程度更高了,高效地向面试官传递信息,好比医生常说的"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很重要!

(4)优化了时间管理策略。

在找工作的这段时间,毕竟脱离了原来坐班的生活,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都归自己完全自由支配,合理利用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每天睡觉和周日休息,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刷招聘信息的时间、学习时间、锻炼时间、休闲时间和应聘时间。我想正是因为没有了工作进度的压力,如果不好好规划时间,人的惰性很容易滋生和发酵。

因为自己有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计划,我需要大量看备考书、做习题集、背知识点。针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岗位,每每参加面试前我都会尽可能详细地收集行业、岗位、单位的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更从容地面对面试,让面试官觉得自己是准备充分的,而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想想每天这么多事情要做。因此,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话,一定会效率非常低。

在求职的路上,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劳逸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看看上海的名胜古迹(像古镇和名人故居什么的),去一些文化气息浓一点的景点逛逛,也会去进行一下体育锻炼。当然,趁着周末,轧轧马路(逛逛街),在家追几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看几部评分较高的电影或者和朋友聚聚餐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旅游嘛,疫情期间还是尽量少安排为妙。

在图书馆学习,提升自己

(5)尝试了更多独特机会。

在求职的这段时间,我非常有幸可以帮助其他高校老师一起做项目。他们知道我离职了,我和他们说我现在空暇时间也比较多,也非常希望积累一些专业的经验,多学习点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也非常支持,所以也给了我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跟着他们做项目,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回报,因为我觉得积累到的知识和经验,那就是最大的收益。因为他们的项目正好是人力资源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关于求职观,我深受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积累到一些人脉。通过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也是受益匪浅。

(6)掌握了更多新的知识。

我是一个在家比较难聚精会神的人,所以上海图书馆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好去处。除了星期天和星期一(星期一上海图书馆闭馆),我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好几本与自己拟应聘岗位的相关书籍,也把教师资格证的两门理论课程考试的教材都通读了两遍,并画出了重点知识的思维导图,以便自己后续高效地记忆和复习考点。图书馆的学习氛围确实很浓,所以我感觉在图书馆里每天都收获满满。

此外,各大招聘平台的手机客户端都有很多招聘、简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在线课程和文章,这些都对自己找工作历程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我经常关注和学习的。

(7)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

我利用自己在乘坐地铁的时间,阅读了理财基础知识的书籍,并尝试用自己少量的闲钱做了一些理财投资,每个工作日还有少许收益。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还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看看别人的理财经验,虽然不能说有很丰厚的收益,但是合理支配自己的闲钱进行理财,多多少少还是能在求职期间的个人财务上帮补一点的。有收入也总好多零收入嘛,毕竟自己还是有日常支出的。但我深知,闲钱理财只是锦上添花,切忌当作自己的主业,沉迷其中,忽视风险。

在这个阶段,我非常有幸的是我之前一个同事推荐我到他们培训机构做兼职英语老师。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临时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锻炼了自己的授课技巧和人际能力,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式。

▲在培训机构兼职

第六阶段:收获成功

经过了四个月多的求职之路,我最终通过了一家跨国大公司的终面,而我也决定了入职这家公司。回顾这段艰难的求职之路,我发出了五百多封求职申请,经历了二十多个面试,最终通过了入职这家公司所有面试。说实话,这家公司其实一开始并不在我的求职目标范围里,更应该说是运气,我偶然发现它的岗位描述中所要求的能力和要求正好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发现对于三十而立的我,更应该考虑稳定和现实,尤其是在疫情情况和大量应届生初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正如前面所说的,这段求职之路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在不断地在求职的各个环节被拒绝中磨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而且更多是在寻觅合适职业机会的过程中认清自己、认清理想、认清现实的过程,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这段过程,让我明白了什么工作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很庆幸通过这一段经历,让我获得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妥协和进步,最终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感谢这段求职之路,让我能够找到通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的正确道路。

结 语

感谢高校人才网组织的本次2020高校人才网第四届征文大赛,启发我将今年这个特殊时期的求职路上的经历和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大家。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更可以鼓舞同在逆境中成长的同胞们,衷心希望各位同在求职路上的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不断坚持,也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机会,在五彩斑斓的职场上叱咤风云,绽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总而言之,对于像我一样目标不算明确的人来说,求职之路实属不容易,然而获得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的办法,唯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需要通过找准自己的目标和看清行业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今天的逆境一定会成就我们明天的成长,让我们共克时艰,一起在逆境中成长。

我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2020年7月25日
于中国·上海


来源:高校人才网
发布日期:2020.08.03


声明: 此文章由原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欢迎转载,但请务必请务必注明出处(高校人才网)及作者,同时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