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某双非一本,学院组织了一大批人面试,还上会了几个,最后却没有一个人拿到offer。
这番操作让网友疑惑:“学校是只有招聘的KPI,没有名额的KPI吗?”
截图自小红书(下同)
几十人面试,无一人录用,高校“招而不聘”其实并非首例。
一些硕博求职者可能觉得,面试通过了,跟学院负责人谈得好好的,双方意向也很强烈,基本就稳了,到了上会环节应该就只是确认一下,没想到临门一脚竟然还会踢空。
还有求职者,职业测评做了,背调做了,学院还专门确认过求职意向,就等审核了,最后却因“工作经历与岗位不匹配”而被拒。可工作经历是明明白白写在简历上的,若真是如此,何必等到最后才指出呢,这样的理由实在很难让人信服。
高校为什么“招而不聘”?
很多人质疑高校水太深,这些“招而不聘”的岗位都是内定好的,下面的人不清不楚把其他人招了进来,那到了校办可不就要被毙掉了。
不过,结合多方的说法来看,原因更可能是:学院只负责招聘,而校办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很多时候,学院部门想要招人,但奈何学校领导不给过,因此,到上会环节才会被毙掉。
这样就又有新的问题了——学院要招聘,学校还能不知道吗,那为啥学院招到人了,学校又不批了呢?让我们来看看校办否决的理由都有什么——
有的是因为应聘博士的第一学历不是985、211;
有的则是因为新的领导认为没必要招该专业;
还有的是因为学校觉得今年招的人够多了,不能再要了(有一说一,早干嘛去了呢);
甚至有的是因为学校没有想好招不招,于是这一批人都没有过……
当然了,实际还有一种情况是,学院想要个说法——这人我们觉得挺好的,为啥不给批呢,但是学校也给不出明确的理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领导的心思你别猜~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负责人,对学校的经营和建设负责,要考量的事情理应更多,例如:经费预算是否充裕,招聘需求与学校计划是否相符,人才的资质条件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尽管校方可能因各种各样的考量而否决人选,但是于求职者而言,想进高校已经是一件愈来愈难的事情,满心欢喜以为希望就在眼前,失望而归就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还有很离谱的,学校拟聘用公示期都过了,最后却对求职者说不录用。
2021年,某高校进行公开招聘,有5名研究生报考后,通过各项环节,收到了拟聘用通知,也过了拟聘用公示期,但最后,校方却突然“反口”,称审议没有通过,因此不聘用这5名研究生。
但为什么没有通过呢,学校的解释就只有:“不方便告知没通过的原因,无法多说。”
作为求职者,你可能想问,有什么办法能规避这类学校吗?老实说,没有。
我试图去找一些规律——招聘不规范的学校都是什么样的,哪一类的学校会比较靠谱,但结合网上分享的各种案例,被吐槽的高校既有民办的也有公办的,既有双非的也有一流的。
或许,找工作除了靠实力,有时候还需要一点运气。
归根到底,僧多粥少的求职环境,给了高校极大的话事权,求职者受到不合理的对待,一些高校是不在乎的,或者是对于求职者的时间、物质、乃至心力的付出是没有感知的。
之前冲上微博热搜的#研究生称坐5小时高铁跨省面试被鸽#也是如此。因为没有同理心,所以随意对待。
最后再问,这种情况多吗,放在高校圈来说,不多,但是小概率事件摊到任何一个人头上,都是很让人难受的。
更何况,高校招聘流程长,程序繁琐,时间跨度可以拉至大半年,期间有很多人为了等最终结果,放弃了同期的其他机会。经历漫长的求职过程,却得到一个坏结果,难免心灰意冷。
还是那句话,找工作就像找恋人,是双方互选的过程,不合适不一定是你的问题,永远相信一点:I deserve better.
秋招来临之际,祝愿找工作的你有好运加持!
好运喷雾,呲——
▍往期内容
>>《明明入职教师岗,学院却说先做辅导员,会是坑吗?丨高才情报局第90期》
>>《“我不想上课啊……”清醒一点!你是老师!丨高才情报局第89期》
>>《985博士高校离职记:为什么我劝你谨慎入职双非……丨高才情报局第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