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需从“心”选择_作者:郭晓冉_高校人才网“职路漫漫,你我相伴”征文大赛入围作品

展示作品


成长之路需从“心”选择

——作者:郭晓冉


看到"高校人才网"征文活动,想法颇多,却又不知从何下手。读书特别是读博以来,心路可谓历经酸甜苦辣、春秋冬夏,各种感慨难以言表。不过细细思来,贯穿于读博、就业过程中的,无非是一些具体选择。如何做选择,看起来非常容易,实施起来却很复杂。在此仅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就人生的选择问题略谈浅薄愚见,不俟见笑于大方之家。

研究生毕业后,我顺利考上了重庆的公务员,虽是劳教警察,但也算是公务员。我当初考公务员的最大动因在于,在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老家河南,"官本位"思想盛行,大多数人觉得公务员是一份好职业,考上了公务员就、似乎就光耀门楣、衣食无忧。我考上了公务员之后,父母脸上很有光,逢人必说我在重庆当公务员,仿佛这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

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却不幸地发现这一份职业并不适合我。虽然收入较高,再加上不少日常开支都是单位承担,生活中很少为钱烦扰。

当时2011年,还没转正一个月到手就有4000元左右工资,这跟我现在差不多,逢年过节还有购物卡,单位伙食免费,上下班还有交通车接送。即便如此,我内心几乎从未开心过,特别是工作性质让我很不习惯。隔几天就要值夜班,晚上不能睡觉,这让喜欢正常作息的我很是恼火。最为关键的是,劳教所周围的高墙让我觉得如井底之蛙般压抑,一眼望到老的工作很容易让人年纪轻轻就对未来丧失了美丽憧憬。同事间经常调侃道,劳教是有期,而我们这个工作则是无期。

由此,思量许久,生平也是第一次在大事上听从了自己内心,决定去考博。对于中国一般家庭而言,读书似乎是改变命运、增加选择的唯一方式。由于第一次考博、缺乏经验,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勉力而为不问结果。

考完后的某晚,在值通宵夜班的时候无意看了下手机,发现自己竟上了复试线,当时那种激动心情至今想来仍能隐约体会。本以为读博后,就能顺利毕业,拿着一份博士文凭找到一份称心如意、体面滋润的工作,从此走上"开挂人生"。孰料,博士一下就读了五年,其间几次萌生退学打算,甚至滋生过轻生念头。

刚开始读博期间学校补助不多,再加上发论文要版面费,导致经济压力大,没多久工作积蓄就花光了。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向家里伸出援手。此外,我博士所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在很多人至少父母亲戚眼中看来是个冷门专业,在就业问题上,家人似乎比我更为忧心忡忡。

最终,在爱人与父母的鼓励下,所幸挺过了这段难熬的阴暗岁月,幸运地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博士毕业时,孩子刚出生不久,出于照顾家庭原因,选择了一份离家较近的工作。虽然放弃了一份在外人看来更好的工作,而选择了一所地处二线城市的二本高校,但我丝毫不为我的选择后悔。一个人的生活不只有事业,还有家庭。虽然带孩子、上课、看书、写论文让我每天都觉得身心俱疲,但每天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就觉得是普天下最美的小幸福,幸福也许就根蕴在平凡中。

工作至今不满一年,我逐渐体会到,博士毕业才是学术生涯或新人生的起点。也许外界很多人或一些博士本人对博士仍抱有不切实际期望或不合理看法,以为博士一个月一年挣多少钱才对得起这个"至高无上"的学位。

但是,这个社会中,除了富二代以外,谁生下来就坐拥金山银山?对于一般人而言,在工作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对于某些博士而言,没有导师关系可倚仗,只有靠自己,走过的路必然很艰难,但这样的成功也最踏实。老子说过"大器晚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背后,必然是无数的岁月沧桑。

读博也好,工作也罢,都不过是一种人生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影响今后的整个人生轨迹,因此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就很重要。现实中,每次选择我们都会面临着不同意见,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可能是公众意见或流行观点。

马丁·海德格尔说过,"一作为常人自己,任何此在就涣散在常人中了,就还得发现自身"。公众意见或流行观点可能是影响某些人的判断力,但对于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科研训练的博士而言,还是要有些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

选择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辛勤努力才能为今后成功铺路。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诚然,少了那一分智慧,再多努力也难以企及爱因斯坦、牛顿等巨擘的高度。但是,对于不拥有那一分智慧的芸芸众生而言,倘若能踏踏实实地付出九十九分汗水,必定会是一名成功的人。原因很简单,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为遥遥不可期的未来挥洒如此多辛勤汗水的。



来源:高校人才网

发布日期:2018.07.26


声明:

此文章由原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欢迎转载,但请务必请务必注明出处(高校人才网)及作者,同时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