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高校人才网联合[名校名企]精准引才直荐活动,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报名投递,您的简历将直荐至哈尔滨工程大学。
1.活动详情
此次引才活动全程免费!直荐单位涵盖全国八大地区,目前共有80+优质单位参与引才直荐活动,现诚挚邀请海内外应往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社会在职人才、博士后出站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报名参与简历直荐。
2.报名通道
请有意向报名的人才点击以下链接进入填写报名信息:http://gaoxiaojob.com/a/1679456833?fromType=1
注意事项:本报名表涉及内容较多,建议您准备好个人简历后通过PC端填写;如您在移动端填写建议您提前保存简历截图或简历文件,让您快速上传个人简历
3.活动咨询
如您想及时了解最新参与直荐的优质单位信息
以及更多单位的直推代投活动
请您添加高才小助手-小博微信:gzgxrcw05
备注:姓名+学历+专业+毕业院校+引才直荐
小博将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名校名企岗位
一、学校概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学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防七子”之一、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三海一核”为办学特色,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开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航程。
当前,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位列全国第一;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三,军用核动力位列全国第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国内前列,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基础与文管学科排名持续创高,参评的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进入全国前30%,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适逢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学校依托“三海一核”办学特色,迎来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期,在此诚挚邀请全球优秀人才加盟哈尔滨工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共同谱写新篇章!
二、招收需求
哈尔滨校区: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船海核领域,打造“高峰凸现、高原崛起”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构建一流培优学科、一流培育学科、骨干支撑学科、基础前沿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重点支持并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特定领域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突破性标志成果,解决国家深远海和海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领域重大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标杆。
流动站 |
团队 |
招聘领域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深海工程技术学术团队 |
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水下生产系统 |
智慧水利与可再生能源团队 |
海上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河海工程数字孪生与智慧化 |
|
海洋无人航行器技术“兴海”学术团队 |
海洋机器人技术(总体设计、智能控制、目标感知、集群智能等)领域 |
|
机器学习领域 |
||
环境载荷与结构强度“兴海”学术团队 |
风浪环境船下船舶运动与波浪载荷预报方法 船舶智能化理论研究与算法开发 |
|
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团队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流体力学 |
|
流固耦合技术研究团队 |
气泡动力学 |
|
舰船总体性能跨尺度测试分析团队 |
先进试验测试理论与方法、海上试验测试技术、计算流体力学、水下推进技术、冰力学理论与试验、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水下视觉定位、水下导航定位、人工智能、仿生学、应用数学等。 |
|
流体力学“兴海”学术团队 |
船舶与海洋工程CFD计算方向 |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兴海”学术团队 |
冰水船耦合运动学 |
|
极地声学与海洋信息传输团队 |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处理,水声通信,声学 |
|
水下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团队 |
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近场声全息、噪声主动控制、流场与水动力噪声控制 |
|
水声通信与网络技术团队 |
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声学 |
|
力学 |
先进船舶复合材料结构团队 |
先进船舶复合材料结构 |
飞行器智能材料与结构团队 |
飞行器智能材料与结构 |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
先进工程结构力学与安全评价团队 |
高性能工程结构与新材料 |
|
航行器跨介质总体技术团队 |
先进制导与智能控制,动力学与控制 |
|
跨介质动力技术团队 |
先进固体动力技术 |
|
金属燃料动力与跨介质技术 |
||
飞行器动力系统实验与仿真 |
||
航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团队 |
航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
|
航天动力学与规划控制技术 |
||
弹性波动与冲击动力学团队 |
弹性波动理论与微纳米力学 |
|
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研究团队 |
||
可靠性及优化设计团队 |
可靠性及优化设计 |
|
装备可靠性研究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物理 |
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 |
机电装备振动噪声控制、动力系统数字孪生及健康诊断、摩擦学 |
结构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 |
||
声学黑洞结构非线性动力学 |
||
振动主动控制相关领域 |
||
燃气轮机技术研究所 涡轮机技术研究团队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专业 燃气轮机总体仿真与数字化、燃气轮机健康管理与智能运维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专业 燃气轮机先进循环、燃气轮机高效强化燃烧、等离子点火与助燃 |
||
热能工程研究所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等方向或者自动控制交叉学科专业 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动力装置仿真与能源智能管理,气体水合物开发利用 |
|
动力装置电控技术研究所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动力装置故障诊断与健康评估方向、电控技术或者自动控制交叉学科方向 |
||
动力装置工程技术研究所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专业 余热利用系统仿真与设计,柴油机进排气系统噪声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动力装置流-固-声多物理场耦合 |
|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
海洋运载器智能控制技术团队 |
水下航行器技术方向、船舶动力定位技术方向、高性能船智能控制技术方向 |
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团队 |
深海智能装备作业技术方向、水下识别技术方向、海浪主动补偿技术方向 |
|
机器人控制技术团队 |
船舶智能决策与协调控制技术方向、数字孪生共性技术及软件实现技术方向 |
|
卫星联合增强导航技术团队 |
卫星、惯性及多源融合导航技术方向、海洋平台智能控制方向、卫星精密钟轨解算方向 |
|
先进舰船导航与海洋测绘技术团队 |
新型惯性器件与协同方向、海洋测绘技术与仪器方向、智能化航海方向 |
|
智能导航与探测团队 |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方向 |
|
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团队 |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理论方向 |
|
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技术方向 |
||
船舶航行姿态控制技术方向 |
||
舰船电力推进系统能量管理技术方向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团队 |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
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慧医疗 |
||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隐私保护 |
||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团队 |
面向领域的深度学习、工业大数据与工业软件、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
面向领域的深度学习、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团队 |
未来网络与认知网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云系统与软件可信性、智慧社区与物联网等 |
|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移动物联网及智能感知、无线室内定位技术、云计算及边缘计算、AI驱动的智能网络计算 |
||
网络安全、室内高精度定位、形式化建模与性能评价 |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分析 |
||
泛在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团队 |
网络内容安全与舆情监管、网络安全监测与攻防对抗、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评估、区块链与数据智能安全以及泛在网与新型网络安全等 |
|
互联网与信息内容安全、区块链与数据智能安全、泛在网与新型网络安全 |
||
软件与社会计算团队 |
可信软件、数据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工业软件工程 |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虚拟现实和多智能体无人系统 |
||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载嵌入式系统开发、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海洋大数据和航空大数据处理等 |
||
图像处理与智能感知团队 |
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双目视觉、遥感图像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 |
|
深度学习与智能应用团队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慧医疗 |
|
嵌入式与物联网团队 |
嵌入式系统与体系结构,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 |
|
物联网与大数据处理;编译优化;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智能控制 |
||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水下传感网,系统建模与仿真,深度强化学习 |
||
数据与知识工程团队 |
情感分析,大数据分析,隐私保护 |
|
机械工程 |
船海智能制造团队 |
智能制造体系构建技术、智能船厂及复杂制造系统多领域建模优化技术、船海领域数字孪生系统及大数据分析技术、船上智慧服务与智慧运维技术 |
复杂海洋机电系统团队 |
新型海洋能获取技术、波浪补偿技术 |
|
海洋工程装备动力分析及结构设计研究团队 |
系统故障智能诊断与识别、结构优化算法与设计 |
|
机器人技术团队 |
机械系统动力学、康复训练机器人、手术机器人 |
|
舰船装备与集成研究团队 |
无人系统智能测控与协同机理研究(无人系统环境感知及决策、轨迹规划与控制、自主避障、多目标协同运动控制、群体智能决策)、板壳结构优化与振动特性研究(结构优化与减振降噪、结构损伤与失效、多物理场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压电能量收集) |
|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团队 |
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 |
|
水下机器人作业技术团队 |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
现代机械传动团队 |
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传动测试与控制技术、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
|
张拉整体与空间大型可展结构学术团队 |
空间大型可展开天线基础理论研究、空间大型伸展臂基础理论研究、张拉整体轻量化结构构型机理研究 |
|
信息与通信工程(水声、信通) |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团队 |
智能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物联网/车联网信息智能处理,无人集群智能,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等。 |
电磁频谱认知与管控技术团队 |
复杂电磁环境分析与构建、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无线通信与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信息对抗等 |
|
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团队 |
电子对抗、通信信号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等。 |
|
智无线电定位与智能对抗团队 |
信号处理、现代天线设计、信道估计、阵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 |
|
光电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团队 |
光电检测与仪器,机器视觉技术、水下探测技术、水下光通信技术等。 |
|
认知通信与电子战技术团队 |
面向认知通信与电子战的人工智能技术、满足特种需求(特种平台、特种信道)的无线通信技术、通信侦察与对抗技术 |
|
雷达与电子对抗团队 |
被动雷达,包括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等。电子侦察,认知电子战、无源定位等。有源电子干扰,干扰波形设计与干扰策率。空间协同技术,包括多目标信息融合跟踪、多智能体编队优化等。雷达与雷达信号处理。 |
|
被动雷达寻的技术团队 |
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被动雷达寻的技术;无源测向技术、谱估计测向技术。 纹理分析与应用,图像/视频处理,图上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
极地声学与海洋信息传输团队 |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处理,水声通信,声学 |
|
水下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团队 |
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近场声全息、噪声主动控制、流场与水动力噪声控制 |
|
水声通信与网络技术团队 |
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声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创新管理研究团队暨黑龙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智库 |
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与成长、企业创新与技术创业、科技创新政策 大数据与数字创新 |
绿色技术管理与科技创业研究中心 |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1)制造业绿色技术管理理论与方法;(2)新兴产业创新管理;(3)工业(船舶)新能源技术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4)能源经济与政策、碳金融。 |
|
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 |
1.国别区域海洋技术战略与技术预见2.国别区域经济与船海产业发展3.国别区域公共政策、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4.北极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 |
|
产业创新与产业技术管理研究团队 |
1.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2.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3.战略创新 |
|
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所 |
一、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二、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知识图谱、技术预测建模研究。 |
|
军民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哈工程青岛军民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智库 |
1.军民融合理论研究2.军民融合产业战略研究3.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4.低碳经济理论与方法5.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规划 |
|
大数据与商务智能研究团队 |
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目标识别、供应链管理、大数据预测与决策优化 |
|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团队 |
高校“双一流”建设理论与政策研究 高校“四新”教育模式与创新研究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兴海”学术团队 |
1.稀土基光学材料肿瘤诊疗应用 2.生物传感用新材料及器件的开发 3.分子计算模拟 |
哈工程赵方波教授团队 |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催化氧化技术、微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等方向博士。 材料、化学、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 |
|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张中武课题组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或相关领域博士 |
|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先进材料研究团队 |
1.海洋防护涂层(海洋生物污损机制、防污涂层、腐蚀与防护),要求海洋生物学、高分子、涂料等相关研究背景; 2.海水提铀(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熔盐电解分离纯化),要求具有功能材料、吸附或熔盐电化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3.海洋先进功能材料(复合材料),要求功能材料、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等相关研究背景。 |
|
光学工程 |
超构材料研究团队 |
超材料、光纤光学、物理学、等离激元光子学等研究方向。 |
智能光子学团队 |
熟悉光学相变材料或光电类脑计算及器件技术的博士生优先; |
|
光纤器件及智能感知团队 |
光纤器件及智能感知 光学工程、光学、物理、人工智能 |
|
纤维集成光学团队 |
光学工程、光学、物理或材料 |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 |
核反应堆物理 |
仿真评估与优化技 |
||
核安全方向 |
||
核动力智能运维技术方向 |
||
核动力装置研究所 |
放射性源项与过滤排放技术研究 |
|
反应堆安全壳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
||
反应堆工程研究所 |
核动力安全传热技术 |
|
核工程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
||
微小型核动力技术 |
||
核技术系 |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 |
|
辐射监测与防护 |
||
核化工系 |
乏燃料后处理方向 |
|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向 |
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青岛市政府联合共建,办学旨在秉承“哈军工”精神,发挥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优势,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深度对接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蓝图,打造成学校特色办学的出海口、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新高地,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和船海行业发展。
青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本部共设置12个博士后学科点,借助两地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与校本部实现博士后联合培养,并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强、综合素质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
团队 |
招聘领域 |
海洋传感器与探测技术团队 |
地球物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 |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团队 |
水声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导航科学与技术 |
水下无人系统与智能技术团队 |
水下无人系统与海洋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无人自主与集群智能、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电子电路与电磁兼容、机械设计与结构优化。 |
舰船总体性能跨尺度分析测试团队 |
先进试验测试理论与方法、海上试验测试技术、计算流体力学、水下推进技术、冰力学理论与试验、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水下视觉定位、水下导航定位、人工智能、仿生学、应用数学 |
海洋先进材料团队 |
复合材料、乳液合成、纤维界面修饰、浮力材料、海洋防污、水声材料、高分子合成、电磁材料等方向。 |
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团队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机械,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或者交叉学科等方向;研究方向: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船舶结构动力学;跨介质动力学等 |
海洋跨域通信技术团队 |
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声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后。专业及研究方向:水声工程,通信工程,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声学、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相关专业或方向。 |
海洋光子研究团队 |
光学工程、中红外激光技术、稀土掺杂光纤激光、特种光纤制备等相关方向。 激光技术方向博士后优先考虑有以下研究经验者:掌握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等方向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 特种光纤制备方向博士后优先考虑有以下研究经验者:熟练特种玻璃制备、光谱性能表征以及特种光纤拉制的基本技能。 |
深海能源与低碳减排团队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计算凝聚态物理等相关学科 |
海战场环境保障团队 |
沉积动力数值模拟、海底观测平台技术、浅地层目标探测、水下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相关方向 |
软物质力学与柔性智能装备团队 |
力学、机械、材料学、控制或者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力学、软体机器人、柔性电子技术、3D打印等 |
水声探测与识别团队 |
信息与通信工程、水声工程、水声物理、信号处理、声学或者交叉学科等方向。研究方向:水声工程、水声物理、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声学、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或方向。 |
流体力学与数智船海创新团队(非声探测方向) |
具有物理海洋、海洋遥感、弱信号处理等背景 |
隐身技术团队 |
高分子材料、有机变色材料、吸波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光学和光电子材料、人工晶体和玻璃材料,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目标探测与定位导航、电磁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控制、智能无人系统等相关方向 |
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团队 |
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目标探测与识别或者交叉学科等方向 |
光子材料团队 |
纳米光学、瞬态光学、激光等、钙钛矿或半导体材料及光电器件 |
海洋智能传感与导航技术团队 |
业务化海洋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海洋探测技术与仪器、惯性导航系统、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自主无人系统 |
纳米光学和超材料团队 |
无线能量传输、微波超材料、太赫兹天线技术、纳米光子学、钙钛矿光电材料和器件、光学传感器、先进显示技术等相关领域。 |
光学频率梳团队 |
光纤激光器、光学频率梳、光波导传感、光学成像。 |
烟台研究院:
紧扣“大海工”核心定位,充分发挥东北亚经济圈节点城市、山东黄渤海新区建设城市、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极优势,集聚烟台市全门类工业资源,依托核电核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山东省智慧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大海工类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资源以及校本部科研平台、12个博士后学科点等有效载体,开展产教融合协同攻关,培养造就一批跨学科、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性博士后青年人才。
团队 |
招聘领域 |
先进力学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 |
1.漂浮式光伏平台性能分析 2.结构健康监测与数字孪生 3.核电站新型结构与地震安全、结构可靠度与健康监测、核电站特种结构检测与加固、结构振动控制 |
船海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下机器人、人工智能、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
低碳能源动力技术创新团队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轮机工程等专业或者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专业 |
海洋电气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 |
1.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应用领域、智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船舶等运载器电力系统领域、机器学习及应用领域; 2.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方向,特别是: (1)高频、高效、高功率密度DC/DC变换器、DC/AC变换器和AC/DC变换器分析、设计与控制; (2)高频化的输入低电压大电流,与输出低压大电流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分析、设计与控制; (3)大功率高可靠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设计与控制 (4)高频化隔离多端口变换器分析、设计与控制 |
智慧海洋信息技术创新团队 |
海洋电磁场/通信对抗/认知无线电/软件无线电/自组织网络 |
海洋光电技术创新团队 |
主要学科方向光学工程,从事光磁传感、地磁场测量及应用研究,海洋地磁测量及应用领域,海洋工程光学领域。 |
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
1.金属材料、材料快速成形与制造、激光制造、焊接、机械制造(数值模拟方向) 2.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电子树脂材料、树脂材料改性、高性能胶粘剂材料、放射性防护材料 |
核化工及电化学技术创新团队 |
放射性废液处理、干法后处理、熔盐电化学及腐蚀防护、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医用同位素分离等 |
海洋环境工程创新团队 |
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水产养殖、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微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在水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评估、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或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背景 |
三、招收类型及薪酬待遇
招收类型 |
师资博士后 |
科研博士后 |
外籍博士后 |
事业编 |
参照事业编管理 |
---- |
|
薪酬待遇 |
哈尔滨:薪酬(含省10万博后补助)不低于45万/年+科研经费不低于5万/年。 青岛:薪酬不低于35万/年(未含省市各类补助)+科研经费不低于7.5万/年。 烟台:薪酬不低于45万/年(含烟台市10万生活补贴)+科研经费不低于5万/年。 |
哈尔滨:薪酬(含省10万博后补助)不低于30万/年。 青岛:薪酬不低于20万/年+科研经费不低于2.5万/年。 烟台:薪酬不低于30万/年(含烟台市10万生活补贴)+科研经费不低于2.5万/年。 |
师资类:薪酬不低于45万/年(含省10万博后补助)+科研经费不低于5万/年。 科研类:薪酬不低于30万/年(含省10万博后补助)。 |
校级 特殊资助 |
一、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每年3月份左右申请) 1.面向本校新进教师、师资博士后和科研博士后遴选特殊资助人选,入选者资助期内给予生活补助不低于30万元/年。 2.面向国际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青年人才遴选特殊资助人选,入选者一次性给予生活补助不低于30万元。 |
||
地方性 补贴 |
一、黑龙江省博后资助(每年9月份左右申请) 1.新入站博士后连续两年每年10万元补贴。 2.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最高50万。 3.出站留省工作,签订5年及以上聘用合同的,省财政给予10万元科研经费。 4.出站留省生活津贴3600元/年。 二、山东省(每年2月份左右申请) 1.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两年40万)。 2.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万)。 3.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1-20万元)。 三、青岛市(每年2月份和9月份左右申请) 1.科研资助青岛市一次性提供5或10万(青岛市所有的博后参与项目答辩,前20%获得10万元,其余人员获得5万元) 2.每人每年8.4万元的生活及住房补贴。 3.出站留青工作给予25-40万元的安家补贴。 四、烟台市(每年9月份左右申请) 1.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 2.出站留烟工作给予15万元留烟奖励。 3.每人5万元的科研资助。 |
||
国家资助 |
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每年3月份左右启动申报) 1.特别资助 站前项目(博士期间申请)仅限自然类18万元。 站中项目(在站期间申请)自然类18万元,社科类15万元。 面上资助 资助经费自然类8万元,社科类5万元。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资助经费8万元。 二、国(境)外资助项目(每年3月左右启动申报) 1.香江学者计划 资助经费为每人36万元人民币,为期2年。 2.澳门学者计划 资助经费为每人36万元人民币,为期2年。 3.学术交流计划 资助经费为每人2万元。 |
||
博后公寓 |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以申请租住本校周转公寓 |
四、博士后培养与发展
(一)国内优势科研平台和保障措施
科研工作一直是学校发展的先行力量,学校2022年全年科研经费到款超20亿元。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平台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0余个,充分保障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为学科博士后提供政策资源和条件配套,可将学科博士后人员纳入绩效津贴分配,为在站师资博士后提供1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二)优质的子女教育
从哈尔滨工程大学幼儿园、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及中学为博士后子女提供哈市最优秀的贯通式培养教育。三所学校均分布于学校院区,轻松兼顾子女接送与工作。附属中学为全国“办学特色示范学校”、“全国十佳办学单位”,办学质量有保障,真正让学校教工省心与放心。
(三)发展潜力及路径
师资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后,表现优秀的,可申请进入专任教师队伍。
博士后在站期间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五、招收条件
(一)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品学兼优,身体健康,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二)师资博士后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科研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符合各团队岗位招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