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我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我所2023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的创新团队人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单位简介
广西植物研究所位于桂林市雁山区,1935年由我国现代植物学奠基人陈焕镛先生创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52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96年接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1958年建立桂林植物园,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实行所园一体制管理。
研究所主要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植物资源学、植物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植物保育与园林植物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现有植物资源与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心、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特色经济植物研究中心、园林园艺研究中心、生物技术与野生珍稀植物保育中心等6个研究部门;一个馆藏近55万份标本的广西植物标本馆(国际代码:IBK);“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第一个苦苣苔科植物国家级平台“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猕猴桃良种培育中心”和“兰花良种培育中心”两个自治区级良种培育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生态建设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广西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自治区级工程中心;以及“广西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生态学”自治区级国际合作基地、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平台、“广西岩溶生态建设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世界苦苣苔协会共同建立的“中国苦苣苔植物保育中心”、获得国家林草局批准建设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平台。此外,在野外台站建设方面,“北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站”被纳入国际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唯一的喀斯特台站,建成了广西首座“人工林生态学效应综合科研野外观测塔”。创办的《广西植物》期刊是我国植物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是广西仅有的几家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国际植物学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建成多个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猕猴桃、罗汉果、岩溶药用植物等种植示范。
全所现有在职人员2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1人,具有博士学位55人,硕士学位96人;研究员44人,副研究员49人。聘任院士2名及国内外研究所、高校教授、知名专家25名为客座研究员。
二、招聘领域
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该领域主要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植物资源学、植物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植物保育与园林植物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
三、招聘岗位
本次公开招聘创新团队人才岗位27个,招聘人数35名,具体信息详见附件3。各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职称等条件均为最低要求,达到要求以上的应聘者也可报名。
四、应聘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爱岗敬业、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及奉献精神;
(四)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及身体健康条件;
(五)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六)特殊需求人才可一事一议;
(七)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受党纪、政务(纪)处分,处分期未满的;
3.曾被开除公职或学籍的;
4.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的;
5.报考招聘岗位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
6.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他不适宜报考的情形。
五、报名
(一)报名时间:长期接受报名。
(二)报名方式:通过邮件在线报名,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整理成一个Word文档(具体要求详见下方附件1),发送到邮箱:【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文档请按以下格式命名:应聘创新团队名称+岗位序号+岗位名称+应聘者姓名+高校人才网。
附件1:应聘材料须知:
请注意,以下所有材料请只编辑成一个Word文件进行报名,大小控制在
1.广西植物研究所应聘报名表(附件2);
2.材料目录;
3.个人自荐书;
4.近期全身照;
5.身份证;
6.毕业证、学位证(国境外院校毕业生应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尚未取得学历、学位证的,需附答辩决议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材料);
7.职称证书;
8.外语、计算机等考试证书或成绩;
9.获奖证书或证明(含各类奖学金等);
10.政治面貌证明;
11.工作经历、任职证明(含社会保险参保证明、聘用合同等),无证明材料者,视同无工作、任职经历,不能在应聘报名表中填写;
12.参与科研工作证明
(1)科研项目
提供项目合同封面、项目组人员名单、签字盖章页。
(2)论文著作
需提供刊物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外文文章请附摘要中文译文,SCI、EI期刊须提供有资质的检索机构收录证明。所有论文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表的,录用证明视为无效。
(3)发明专利
提供发明专利证书。
应聘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和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如有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的,一经查实,后果自负。
六、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由各招聘领域专家组织进行,通过资格审查的应聘者,不得再进行资料修改和改报其它岗位,工作人员将通过邮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反馈审核信息。
七、面试、考核
面试主要测试应聘者履行职责所必备的专业能力,考核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岗位匹配度等情况。具体时间、地点和形式另行通知。
八、体检
根据面试、考核综合成绩从高至低,按招聘岗位拟聘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对象,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前往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体检,费用由个人自理,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标准执行。
九、公示
体检合格者,确定为拟聘用人员,公示7个工作日。
十、聘用
经公示无异议人员,择期办理入职报到手续,签订劳动合同。
十一、有关待遇
(一)博士安家费35万起。
(二)博士科研启动经费按照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规定执行。特殊需求人才可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申请。
(三)根据科研业绩享受课题绩效和创新团队绩效。
(四)符合政策的博士后人员经单位审议推荐,可以认定副高级职称;符合政策的博士、硕士(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可申请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享受自治区相关事业单位待遇;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享受带薪年休假,每年单位组织免费体检一次。
(五)硕士(无高级职称)人员由创新团队聘用,用工形式为劳务派遣制,工资待遇面议,缴纳社会保险,享受带薪年休假,每年单位组织免费体检一次。
十二、其他事项
(一)工作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二)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773-3550100(来电时请说明是在高校人才网看到的信息)
广西植物研究所
附件3:岗位汇总表
广西植物研究所2023年公开招聘创新团队人员需求表 |
|||||||||||
创新团队名称 |
岗位序号 |
岗位名称 |
招聘人数 |
年龄 |
专业 |
学位 |
外语水平 |
职称 |
工作年限或工作经历 |
岗位职责 |
其他条件或要求 |
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及大健康产品开发利用创新团队 |
1 |
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 |
1 |
35周岁及以下 |
药物化学、药理学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有药物化学、药理学、大健康产品开发工作经历。 |
根据学科发展及团队建设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目标与谋划发展,使整个研究工作和谐有序地推进。 |
|
2 |
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 |
2 |
35周岁及以下 |
药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学、药学、药剂学、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植物学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有药物化学或食品加工研究经历。 |
承担科研工作,协助学术带头人完成科学研究、论文写作、项目申报、学生指导等工作。 |
|
|
3 |
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保育及生态适应机制研究3 |
1 |
35周岁及以下 |
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遗传育种学、药用植物学、土壤学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不限 |
主要承担科研工作,从事资源植物保育、良种选育、生态种植、逆境适应机制等研究工作。 |
|
|
广西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创新团队 |
4 |
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 |
3 |
35周岁及以下 |
植物学、农学、林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食品工程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主要从事珍稀特色植物资源保育及持续利用、生态适应机制与进化,药用植物栽培、良种选育及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中国西南-中南半岛喀斯特植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团队 |
5 |
特色作物育种及栽培 |
1 |
40周岁及以下 |
植物学、果树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植物营养学、园艺学 |
博士/硕士 |
无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具有果树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经历 |
从事果树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工作。 |
|
6 |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 |
1 |
40周岁及以下 |
植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艺学、植物营养学、观赏园艺学 |
博士/硕士 |
无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有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经历 |
从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
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团队 |
7 |
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 |
40周岁及以下 |
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农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从事土壤学、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
|
广西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 |
8 |
生物信息学 |
2 |
40周岁及以下 |
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 |
无 |
无 |
无 |
从事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组学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分子亲缘地理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
|
9 |
大型真菌研究 |
2 |
35周岁及以下 |
作物学、菌类作物、微生物学、真菌学、生药学等专业 |
博士/硕士 |
无 |
无 |
无 |
从事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和药用真菌利用研究 |
|
|
猕猴桃创新团队 |
10 |
果树育种与栽培 |
1 |
30周岁及以下 |
植物营养(果树方向) |
博士 |
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猕猴桃植物营养研究及应用 |
|
11 |
基因挖掘和抗性机制研究 |
1 |
35周岁及以下 |
农学、果树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生物信息学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基因挖掘和抗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
|
|
环境生态学创新团队 |
12 |
环境生态学 |
2 |
40周岁及以下 |
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生态毒理学、生态修复和微生物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
具有较强的野外工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英语口语好、能独立开展实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论文。 |
13 |
地表系统变化格局 |
1 |
40周岁及以下 |
生态学、植物学、林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森林经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从事地表植被变化与碳水循环、植被与全球变化关系、环境信息与环境预测等方面研究。 |
具有较强的野外工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能独立开展实验和进行多源数据处理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
|
14 |
植物逆境适应与应用 |
1 |
40周岁及以下 |
生态学、植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相关专业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植物资源利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研究。 |
具有较强的野外工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能独立开展实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
|
植被生态学与岩溶植被修复团队 |
15 |
植被生态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 |
3 |
40周岁及以下 |
生态学、生物学、植物学、林学、环境科学、耕作学、自然地理学、微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水平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有独立开展野外调查、监测研究或控制实验的相关经历,胜任艰苦环境的生态学研究工作。 |
从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植物生态适应、经济植物遗传育种、环境生态学、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研究。 |
从事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遗传育种、土壤学、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熟练掌握R语言和生态学研究相关软件,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过论文。 |
植物种质保育创新及利用 |
16 |
植物种质保育创新及利用 |
1 |
35周岁及以下 |
植物学,林学.园艺学,生态学,农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水平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有独立设计并开展实验工作的能力。 |
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评价及利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杂交育种、功能基因克隆分析、植物遗传转化、基因编辑等与植物种质创新相关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
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过论文。 |
应用与基础传粉生物学团队 |
17 |
传粉动物的普查与保护 |
1 |
35周岁及以下 |
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
博士 |
无 |
无 |
无 |
从事植物与传粉动物互作以及传粉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
具有长期野外出差的经验。 |
植物系统发育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团队 |
18 |
植物系统发育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
1 |
35周岁及以下 |
作物学、植物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数学、(生物)统计学、计算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从事植物系统演化、基因组演化和生物信息等方面研究。 |
|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修复团队 |
19 |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修复 |
1 |
35周岁及以下 |
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植物营养学、植物保护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从事生态农业、环境修复相关研究。 |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
森林水分安全与生态功能团队 |
20 |
植物生态/森林生态 |
2 |
40周岁及以下 |
生态学、林学、遥感、森林经理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气象学、植物学、环境科学、森林培育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无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从事植物生态/森林生态相关研究。 |
无 |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团队 |
21 |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 |
1 |
40周岁及以下 |
作物学、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艺学、观赏园艺学、生物信息学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遗传育种、组培快繁、栽培生理、林药复合种植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
要求具有遗传育种或分子生物学背景,熟悉生物信息学或合成生物学;具有较强的项目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创新思想和能力,业务基础扎实,有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博士1-2人,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硕士副高1-2人,要求具有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经历至少1项。 |
特色果药选育推广团队 |
22 |
特色果药选育推广 |
1 |
40周岁及以下 |
植物生理、植物营养、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学、农学、园艺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中药材和水果等特色植物的栽培、生理生化、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
无 |
广西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 |
23 |
广西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生物安全研究 |
1 |
40周岁及以下 |
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安全、生物防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 |
|
中药材GAP研究团队 |
24 |
中药材GAP研究 |
1 |
40周岁及以下 |
农学、园艺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无 |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评价、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等方面研究。 |
具有博士学位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团队 |
25 |
植物保护生物学 |
1 |
40周岁及以下 |
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 |
博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无 |
无 |
从事国家重点保护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保育、致濒机理以及繁育回归等研究。 |
具有博士学位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
生物质炼制创新团队 |
26 |
木质纤维素大健康产品开发与应用 |
1 |
40周岁及以下 |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轻化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要求具有功能性食品、饮料的设计、开发、制作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经历。男女不限。 |
从事植物大健康产品的功能开发,新产品研制与应用等方向的研究。 |
|
27 |
木质纤维素新材料开发与应用 |
1 |
40周岁及以下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分子、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设计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大学英语四级或同等水平以上 |
硕士学位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博士无职称要求。 |
要求具有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要求具有与生物质材料、高分子化学或者其它与材料科学相关的研究经历。男女不限。 |
从事木质纤维素新型生物基材料功能开发,新产品研制与应用等方向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