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为进一步吸引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外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继续实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生命科学学院诚邀生物学、生态学海外青年英才依托我院申报海外优青,加盟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共谋事业发展。学校和学院将提供:优厚的薪酬体系与福利待遇,助力青年英才成长的Mentor体系,合作包容的创新研究环境,国际一流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二、 申请条件
(一)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科学道德良好;
(二)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三)具有博士学位;
(四)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生态学相关领域;
(五)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等连续工作36个月以上;
(六)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备很好的发展潜力;
(七)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 薪酬福利
(一)薪酬待遇
年薪可达50万(税前,含单位缴纳的五险一金),优秀的生命健康领域人才,可由学院与附属医院合作双聘,获得20万/年的附加薪酬。
各类绩效奖励上不封顶,优秀者可获得学校学院的资源叠加支持;入选相辉学者(青年项目)的杰出青年人才享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专享上海特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专项补贴。
(二)住房保障:
住房补贴高达300余万元(免税,包含国家地方房贴和学校人才资源包);校园周边有充足的可拎包入住、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的人才公寓租住。
(三)事业发展:
(1)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在国家资助经费基础上,学校给予不低于1:1配套的科研经费,特别优秀者可“一事一议”;纳入学校战略人才培育计划,可获得个性化发展支持;
(2)直接认定博导资格,首聘期前3年每年单列1名博士生名额;纳入学校战略人才培育计划可获得额外博士生名额;
(3)多元配置、灵活的聘用机制,支持青年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
(4)安排院士等优秀学者担任mentor,指导学术发展;
(5)共享优质科研平台、宽松自由学术环境。
(四)服务保障:
(1)子女教育享受上海市最优质的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资源,免除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
(2)依托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本人和家属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
(3)证照办理、进境物品通关等专属服务;
(4)入境后入职前的关心关怀与临时性过渡性生活补贴。
(五)综合资源:
推荐申请小米青年学者等捐赠人才专项基金。
四、 申请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含教育工作经历、代表性论文、科研项目、重要获奖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送至lifesciences@fudan.edu.cn,彭老师收,邮件主题请标注为“2024海外优青申请+姓名+高校人才网”。
五、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1923年郭任远创立复旦心理系,1926年,改为生物学系,1986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谈家桢先生为首任院长,这是我国在大学中成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现任院长为罗凌飞教授。
学院创始人谈家桢先生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平台,有现代人类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双一流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优异,为“第一个复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编内教职员工229人,其中教授85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37人,首届“新基石研究员”1人,首届“小米学者”1人,学院师资水平雄厚。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1.7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15位两院院士、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优秀学子成长为学界、产业界和政界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年来,我院教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30余项(含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中心项目1项,创新群体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重大或重点项目30余项,国合重点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9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逾1.5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一类新兽药临床试验批件1项,研发了全球首套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发表SCI论文约两千余篇,其中发表在CNS等顶级刊物的论文不断涌现。
2023年学院新增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5位,发表以学院为第一/通讯作者的Nature、Science、Cell研究论文共5篇,获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新增6门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研究中心评估取得好成绩。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吴燕华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吕红获首批“沪滇科技合作示范点”,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学院始终以创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奋斗目标,以构建高质量教师群体和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为基础,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为“第一个复旦”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rc_3V9ZLfWOrvXk5uwL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