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简称“国新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博士后流动站紧密协同,现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博士后,为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人才蓄水池”。
国新院为博士后提供一流的学术指导、科研条件和薪酬待遇。目前国新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导师队伍中,包含了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4人、北航正高级职称专家35人。国新院提供A类博士后32万元年薪、B类博士后28万元年薪(均不含政府补贴),以及1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含政府补贴),并支持博士后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国新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同时,博士后可叠加申请杭州市、余杭区地方政府配套补贴,各项补贴累计金额最高可达219万元(详见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规定执行)。
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2023年5月2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揭牌启用,北航开启了“京杭两地三校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在杭州校园中,国新院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高地。校园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紧邻杭州市西站枢纽和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遗址。校园一期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环境一流、生活配套齐全、校园生态宜人,为师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科研创新条件。
国新院坚持以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撑高层次人才成长。现已布局多个科创平台,包括:
(一)物理化学科教平台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承担学校基础物理与基础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同时开展新型量子物态、材料物理与化学、表界面科学、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等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支撑和引领量子信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二)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
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公共基础科教创新平台围绕数据科学、高性能智能计算、物联感知、信息安全、分布式安全计算等领域开展建设,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人才,为新型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气候行动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核心信息技术与科教基础设施。
(三)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组成机构;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具有基础、通识、综合、系统性教学体系的公共平台。平台致力于研究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典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躬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践行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的新机制。
(四)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着力打造以自旋芯片为特色的国产全流程8英寸微纳加工及分析测试公共平台,主要开展自旋芯片材料与物理、自旋存储与存算器件、自旋芯片工艺与集成、自旋芯片表征与设备、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等领域的研究。
(五)智慧民航科创中心/空天地一体新航行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慧民航科创中心/空天地一体新航行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未来民用航空发展需求,以安全为底、智慧为主,建设覆盖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适航、维修、运营、管理的数智化科教协同平台,主要开展数字化适航分析与验证、风险评估与智能预测、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运营弹性优化、空中交通仿真、机场枢纽选址、机场数智运营与管理机制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六)医工交叉科创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医学工程与工程医学“产-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康养、体外诊断、高端植入物优化设计与概念验证、数字诊疗和大数据精准医疗、空天极端环境生命保障技术等领域开展建设, 重点布局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医疗装备前沿理论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培养医工结合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致力于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依托北航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优势,围绕复杂系统面临的难题,开展智能基础理论、智能感知、认知决策、群体智能等方面的前沿理论创新,智能遥感、智慧社会治理、自主无人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应用。
(八)大飞机研究院(杭州基地)
大飞机研究院(杭州)通过加强与商飞上飞院、试飞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围绕大型民机开展飞机适航设计、试飞以及适航验证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九)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 (GEOLAB)
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 (GEOLAB)面向空天技术,瞄准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飞行器航空安全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围绕地质学、行星科学、材料学和大气科学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国际化、多学科融合体系,推动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十)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
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主要开展新能源与储能、排放治理与环境气候、能源测量与计量、低碳政策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十一)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杭州中心
作为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支持的教育培训实体,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空间科学与环境、航天项目管理等空间技术应用方向上,进行国内外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以及中短期培训工作,落实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提升地区国家空间技术应用能力。
国新院2024年计划公开招聘博士后100人,具体招聘计划详见附件1。
博士后应聘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且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不超过两年;申请从事第二站及以上的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不受限制;
(二)拥护遵守国家制度法规,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较高的科研水平;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含35岁);
(四)符合国新院各教学科研机构招聘要求;
(五)能够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
(一)报名
1.报名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直至相应岗位落实聘用人员为止。
2.报名方式:应聘者通过电子邮件向邮箱postdoc_h3i@buaa.edu.cn发送简历等应聘材料,邮件主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岗位编号+姓名+高校人才网”【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并提供相关的电子佐证材料,包括:
(1)个人简历。
(2)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博士后报名表(附件2)、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博士后应聘信息汇总表(附件3)。
(3)学术水平及科研代表性成果证明材料(论文、专著、专利等)。
(4)其他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
(5)国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扫描件。
报名材料投送成功与否,以是否收到自动回复为准。
(二)材料审核
国新院组织专家对符合资格条件的申请人进行初评,主要评估其学术水平、教学科研或相关工作经历、发展潜力、学科方向需求匹配度等,确定通过人员名单,通过电子邮件向报名人反馈初评结果。
(三)综合考核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用人单位根据报名情况分期分批组织考核。考核以面试形式开展,考核内容由专家组根据岗位职责、专业要求拟定,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学术报告、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
(四)录用体检
考核通过人员需到三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国新院对考核通过人员发放录取通知书。
(一)福利待遇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A类博士后年薪32万元(可另外申请杭州市、余杭区补贴);B类博士后年薪28万元(可另外申请杭州市、余杭区补贴)。
2.A类博士后人员出站后应聘国新院专任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二)科研保障
1.提供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5万元(含政府补贴)。
2.提供一流的科研实验平台,实验办公空间,支持建设个性化科研实验平台。
3.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和省级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市财政给予1:1配套资助(含市级财政补贴)。
4.协助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
(三)生活保障
1.提供校内博士后公寓;
2.国新院为充分保障博士后科研生活环境,结合杭州市、余杭区地方资源,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发放10-15万元生活补贴;对新进站的博士后,两年在站期间给予每人24-35万元的生活补贴;出站留(来)余杭人员发放40-50万元安家补助;根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站来(留)大走廊工作的博士后,满足三年社保可享受40万元专项补助(详见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规定执行)。
3.博士后科研项目结题后,获设区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前3位完成人),或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前3位完成人)可认定为杭州市D类人才,可申请购房补贴100万元。
4.可按相关规定落户杭州市户口;
5.在杭州市余杭区范围内,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
6.校园内医务中心 24 小时服务。
(以上各类支持政策按最新规定执行)
关于本次招聘具体事宜,可通过邮件咨询。
部门/平台 |
邮箱 |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 |
mzhou@buaa.edu.cn |
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 |
shenghao@buaa.edu.cn |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 |
zichenzhang437@gmail.com |
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XYLin@buaa.edu.cn |
智慧民航科创中心/空天地一体新航行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zhangqingyuan@buaa.edu.cn |
医工交叉科创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m.zhang@buaa.edu.cn |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jimengqi@buaa.edu.cn |
大飞机研究院(杭州) |
gplin@buaa.edu.cn |
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 实验室(GEOLAB) |
songwj@buaa.edu.cn |
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 |
bhp24001@buaa.edu.cn |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杭州中心 |
tanym@bua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