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位于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具备世界最先进的磁共振系统,包含一台7TTerra,3TPrisma,以及用于高阶弥散成像,全球仅四台的3TConnectome系统。林庆波教授、罗畯义副教授在本中心致力于弥散影像的序列开发、优化以及相关临床应用,我们正在寻找两名博士后以及一名科研助理与林教授团队共同投入高分辨率、高弥散角度影像的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以下为两个岗位的应聘需求及中心详细介绍:
博士后和科研助理
3人
磁共振成像序列、图像重建、图像后处理、磁共振影像临床应用等。
1、在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获得或近期即将获得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以及从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博士学位5年以内者优先考虑;
2、具有磁共振物理/工程相关经验、专长等,具备弥散张量影像、高场磁共振或脑功能成像相关经验者优先考虑;
3、具有磁共振神经影像方法学、成像序列设计或优化、图像重建、图像处理或线圈设计等相关经验;
4、具备程式语言(C++,PythonorMatlab)能力;
5、近年至少在相关专业SCI期刊发表1-2篇第一作者论文;
6、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7、年龄35岁以下者优先考虑。
待遇面议
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全文、研究工作经历和至少两位推荐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发至:locy@fudan.edu.cn以及wayalan@msn.com,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姓名+高校人才网"。【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申请/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林庆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台湾阳明大学教授、高龄研究中心副主任、转译影像中心主任。并任脑连接期刊副主编、前沿脑影像方法期刊副主编、PlosOne期刊编辑群。专长为磁共振物理学,长期致力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及人脑神经网络体(Brain Connectome)研究,并长年应用于人脑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神经网络连接组研究。近年更协助脑外科术前导引,协助脑功能精准定位与保护技术研发。
罗畯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2012年台湾阳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博士毕业,并于2012-2013年至剑桥大学担任参访研究员。博士期间获得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学术论文奖。专长为磁共振脑结构影像、脑功能影像、复杂脑网络等方法分析,致力于探讨大脑连结于老龄化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利用多模式影像技术整合大脑结构与功能连结,以找寻显着之生物影像标记为目标,以作为预防、评估及治疗依据。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定名为上海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学科格局,增强办学实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09年6月,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复旦大学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复旦大学有着一批传统的文、理、医优势学科,各个学科均衡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各个学科不断加强整合与交叉,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推动新兴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
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于2016年投入建设,是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和上海张江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技术平台,由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市级重大专项共同投入4亿元支持共建,致力于在中国上海打造亚太地区最大的世界级影像技术实验平台。
中心总体建筑面积为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是复旦大学下属二级单位,成立于2015年3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人工智能、类脑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机构。面向脑与类脑科技创新重大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复旦大学数学、计算机、信息、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以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学科建设和引领性前沿科技研发及转化为目标,以数学、脑科学为关键交叉点,开展大脑认知机制解析、神经形态仿真、类脑智能算法、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