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前沿的浩瀚星河中,我们汲取智慧,创新谋划今日之发展。
在国家战略的宏伟画卷上,我们挥洒笔墨,精心擘画明日之蓝图。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以下简称“大设施研究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紧密协同、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现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诚邀您与我们携手探索科技的浩瀚星河,共同建设科学的宏伟殿堂。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团队携“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极弱磁大设施”)项目落地杭州高新区(滨江)。该大设施不仅服务于“四个面向”,更加注重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新型的大科学装置。基于其与产业化紧密相连的属性,北航和高新区(滨江)有组织的加强体系布局,探索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模式,于2020年12月专门成立“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打造工程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平台,建立属地化专业人才队伍,力求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变革提供源头供给。
为国铸器,是大设施研究院与生俱来的初心。2021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工信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支持下,研究院与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以下简称“大装置研究院”)组织国家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开展极弱磁大设施的培育、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任务。项目将建成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指标领先的科学装置与仪器,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建成后可使我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保持领先优势。在建设大设施的同时,依托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要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的研制,为神经科学与脑科学、基础物理学等前沿研究提供有效手段;服务空间探测和计量测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主战场,开展芯片级量子传感器技术和高分辨率极弱磁场人体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推动高精度量子传感器的产业化,实现高端医疗设备的原始创新;依托大设施开展零磁医学、零磁生物学、零磁化学、零磁物理学和零磁材料学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
此外,大设施研究院还将建设五个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为极弱磁大设施的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运行及维护提供条件保障,并“沿途下蛋”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中试、小批量生产,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
极弱磁大设施规划效果图
大设施研究院联合大装置研究院和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磁大装置研究院”),有组织地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构建“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大科学装置研究院聚焦前沿技术方向,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开展“0-1”的原始创新突破,而大设施研究院和地磁大装置研究院发挥工程技术优势,开展“1-10”的工程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助力地方开展零磁医疗装备产业和地磁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等“10-1000”的未来产业培育及落地。目前,三个研究院成功打造了三支高水平“科研人员-技术工程师-产业化人员”队伍,培育了大批90后、00后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正在聚力建设零磁和地磁两个产教融合基地,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人才蓄水池”。
(一)基本情况
大设施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2月,位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区),是一所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三级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由房建成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与大装置研究院共同承担极弱磁大设施的培育、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任务,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到2035年左右,研究院将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极弱磁场国家实验室和国际零磁科学中心,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人才队伍
大设施研究院已集聚专职人员401名,其中硕士学位及以上人员321人,占比80%,博士学位人员100人,占比25%。另有兼职人员63名,其中院士2人,CJ学者或“杰青”基金获得者7人,“四青”人才5人。今年以来,新申报海外优青6人次;新申报钱江TP专家3人次,累计4人获批。截至9月,在院学生将达到771人,其中硕士311名,博士460名。
大设施研究院联合大装置研究院和地磁大装置研究院优化平台配置和研究力量,推进团队式培养模式,助力每一位青年人才成长为原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基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卓越的科研实力,大设施研究院于今年4月获得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和高级人才(E类)认定名额。未来,研究院将引进各类专职人才1000人左右,成为极弱磁大设施建设、运行以及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
(三)研究平台
大设施研究院坚持以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撑高层次人才成长,成功获批浙江省极弱磁空间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量子传感及应用系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并参与建设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大设施研究院布局了多个科研平台,包括大型磁屏蔽空间工程技术中心、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工程技术中心、零磁科学装置工程技术中心、量子传感器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中心。
(1)大型磁屏蔽空间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新一代大型“零磁”空间研发平台,并持续对其进行技术升级与性能提升,使我国磁屏蔽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为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提供极弱磁场和极微振动等极端环境。重点开展大型零磁空间磁屏蔽技术、大型零磁空间结构与工程隔振技术、大设施工艺系统集成与测试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将建成国际一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
招聘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智能制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点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等科学装置与仪器研究,包括磁光操控原子自旋机理及技术、低噪声磁屏蔽技术、近零极微振动抑制技术、高精度自旋检测技术、光子压缩检测机理及技术、窄线宽高性能激光器、抗弛豫碱金属气室、精密闭环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基础物理学、生命科学和极弱磁性物质分析等前沿命题研究,鼓励探索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创性探索和突破,产生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新发现,进一步支撑弱磁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领域的发展,培养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高端人才。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及自动化
(3)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工程技术中心
聚焦微小尺度下原子态的操控与探测,针对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的特殊需求,开展芯片量子传感器集成测试、芯片量子传感核心器件研究,突破一系列窄谱激光光源、原子源与碱金属气室与微纳光机电与光电子技术中的关键核心器部件,攻克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在设计、制造、封装、集成、测试中涉及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完成基于微纳集成技术的量子精密测量传感器研制,引领芯片化量子传感器技术研究。
芯片化是量子传感器的未来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零磁科学装置工程技术中心
基于芯片化量子磁场测量传感器和高性能磁屏蔽技术,开展零磁科学装置研制及应用研究,与生命科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开拓零磁科学新领域,产生重大科学发现。重点发展零磁医学,开辟人体功能信息成像技术新赛道,推动心、脑、肿瘤等重大疾病诊疗方式的变革,支撑高端医疗装备跨代发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已在心磁脑磁成像装备研制及医学应用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零磁科学装置技术应用于极弱心磁与脑磁测量与医学诊断
招聘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计算机、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
(5)量子传感器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中心
针对海洋磁异常探测、矿产资源勘探、地震预警、生命健康监测、智能导航、物联网等领域对高性能磁场和惯性传感器的急需,以量子传感器及应用系统研制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弱磁和地磁环境原子磁强计、芯片化原子陀螺及应用系统的预研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撑传感器系统核心指标突破的同时降低体积和成本,培养量子传感器及应用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支撑我国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
招聘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
(四)博士后招收
大设施研究院自2022年7月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以来,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发挥校地共建共享优势,开展博士后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于今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研究院坚持将博士后培养作为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提高培养质量、改进管理方式、加大招引力度、支持项目申请、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构建了博士后“引、育、留、用、服”全链条支撑,全力支持博士后全方位发展。目前工作站累计培养人数已达34人,其中在站人员累计获得博新计划2人次,国资计划BC档3人次,国自然青年基金1人次,面上及其他博士后基金10人次。
博士后入站后,将紧密围绕极弱磁大设施建设需求,聚焦“量子传感”和“零磁医疗装备”未来产业,参与零磁医疗装备研制及医学应用、高灵敏度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的开发及应用、芯片级量子传感器核心器部件的开发及应用、NMOR原子磁强计以及磁测系统的研制等前瞻性、战略性课题,为研究院强化基础科研、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能力提供重要支持。
招收条件
1.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术作风端正、严谨。
2.近年来,在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零磁科学、量子精密测量、物理学、光学、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激光器、微弱信号检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参与过重大科技专项或重要科研任务,具有成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潜质。
3.具有海内外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取得博士学历学位不超过3年。
4.在站时间2-4年,最长不超过6年。
福利待遇
1.综合收入:每年50万以上(①含省、市、区人才补助;②含绩效)。
2.政策补贴:享受杭州市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博士10万;社保满6月可认定杭州市E类人才,享受杭州市E类人才租房补贴;出站留杭工作享受市区给予的40万一次性补助;出站留院服务满3年续聘后滨江区再给予20万一次性补助。
3.发展前景:博士后出站直评副高级职称,符合条件的直评杭州市D类人才。同时,研究院为出站留院的博士后人才设置了科学研究类和工程技术类双通道发展路径,在站期间获得“博新计划”、博士后特别资助或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的博士后留院后,可直接聘任为钱江高级研究员/钱江高级工程师。
1.申请方式: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请至研究院官网进行申请,岗位链接:https://dssyjy.zhiye.com/zpdetail/310881056,申请后请同步发送简历至邮箱jxrjzyjsdx@163.com。
2.咨询电话:蓝老师 0571-86791297(来电时请说明是在高校人才网看到的信息)
我们热诚期待更多有志青年加入研究院,共同开展前沿性探索研究,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姿态,持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力量。
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介
(一)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
2021年10月,极弱磁大设施项目获批立项。2023年5月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2024年5月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初步设计评审,2024年6月完成工程规划许可核发,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极弱磁大设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撑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建设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以及指标领先的科学装置与仪器,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建成后,可使我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保持领先优势,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科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家安全、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研究,成为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领域国际一流且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使我国超高灵敏惯性测量和极弱磁测量技术持续保持世界领先优势。
极弱磁大设施规划效果图
极弱磁大设施将建成一个大型“零磁”空间、三类磁屏蔽舱、九种科学装置与仪器。其中,大型“零磁”空间包括超高“零磁”区域(核心区)、高“零磁”区域(中间区)、近“零磁”区域(拓展区)。三类磁屏蔽舱包括位于核心区的极端探索舱、位于中间区的技术攻关舱、位于拓展区的专业应用舱。九种科学装置与仪器包括位于核心区的三种极端探索类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研究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研究装置、超高灵敏生命科学研究装置;位于中间区的四种技术攻关类装置:高精度原子陀螺仪研究装置、超高灵敏惯性计量测试研究装置、超高灵敏原子磁强计研究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计量测试研究装置;位于拓展区的两种专业应用类装置:极弱脑磁超高分辨率成像研究装置、极弱心磁超高分辨率成像研究装置。
大型“零磁”空间效果图
1.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院在推进极弱磁大设施项目的同时,建设大型磁屏蔽空间技术交叉研究平台、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与仪器交叉研究平台、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交叉研究平台、零磁科学装置技术交叉研究平台(国际零磁科学中心)、量子传感器及应用系统技术交叉研究平台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沿途下蛋”,进行重要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培育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5个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分布图,目前平台3已开工建设
2.国际零磁科学谷
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极弱磁大设施为核心,构建了“1+2+6+N”的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为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落地,高新区(滨江)还谋划了一座37平方公里的新城——国际零磁谷·杭州江南科学城。零磁谷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这“两廊”联动的核心节点上,将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院在有序推进极弱磁大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建设一代、预研一代”的模式,在湖州德清启动培育“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磁大科学设施),围绕杭州湾布局“新型”大科学装置群,为浙江省打造“重要窗口”提供硬核载体。
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研究院联合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地震局、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校共同建设地磁大装置研究院,培育和建设地磁大科学设施,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地球磁场监测网络系统和地球磁场超算模拟系统,开展地球动力学、地磁场建模反演、地震机理及预报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支撑地信国际合作。同时围绕大科学装置进行地磁测量与导航仪器及应用系统等重大技术创新,推进地磁信息获取与应用装备的成果转化,培育地磁信息与装备未来产业,构建“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的新体制机制。
国际地磁科学谷
地磁大科学设施主要开展地磁测量仪器与应用技术、功能成像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导航定位新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磁场监测技术等研究。
(1)地磁测量仪器与应用技术
面向地磁环境下高灵敏磁场测量和计量应用需求,开展非线性磁光旋转原子磁强计技术研究;面向芯片化地磁测量应用需求,开展新型光泵原子磁强计和相干布居囚禁原子磁强计技术研究;面向人体心脑健康监测,开展穿戴式地磁原子磁强计技术研究;同时开展地磁测量仪器电控系统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预期形成高灵敏和芯片化配合、标量和矢量测量协同的磁场测量仪器体系,推动地磁原子磁强计向工程应用方向发展,服务于磁场计量、地震预警、资源勘探、地磁导航、健康监测等领域。
(2)功能成像高端医疗装备技术
通过机械、控制、仪器科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芯片化原子磁强计、高性能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抗弛豫微小型碱金属原子气室、精密电磁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等前沿技术与工程化研究,突破零磁医疗装备及核心器部件关键技术,打通完整的技术攻关链条,形成完备的系列化功能成像高端医疗装备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及中试生产能力,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医学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的跨代发展,支撑高端医疗装备“中国制造”和人体功能信息诊断的“中国标准”,服务于零磁医学研究、重大心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断。
(3)导航定位新技术
依托惯性测量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型惯性器件与系统、多传感器组合导航与应用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测试鉴定、批产应用及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在自动驾驶、物联网、智能控制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支撑微小型低成本高精度定位导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新概念新原理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核心惯性器件研发、微小型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集成、惯性/卫星组合导航及新型多源融合导航系统研制等技术方向,不断推动高性能定位导航系统在自动驾驶、物联网、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等领域的应用,带动新兴定位导航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培育核心器件、部件、系统及应用全产业链高科技企业,引领定位导航技术产业发展。
(4)空天地一体化磁场监测技术
面向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领域,开展基于无人机、卫星等平台载体的地磁测量工作。利用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如无磁平台、智能GNC、星座自组织等,结合精密地磁传感器,实现对地球磁场的全球范围、高精度、高分辨率、高频次的监测,深入研究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空间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预期形成用于地磁测量的空天飞行器技术体系和装备,推动地磁测量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发展,服务于地球科学研究、灾害监测预警、导航定位、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