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天有教师朋友抱怨道,现在高校评职称好难,老一辈的教师基本年限到了就能评上,评教授也容易,而现在的教师,想评个副教授就已经卷得不行了。
在中国,要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堪比过五关斩六将。去年7月,有网友爆料称,某高校45岁讲师因晋升副教授落选而心梗突发,送院救治。
图源网络
据说,该讲师近几年申请课题,熬夜写论文,带学生比赛,可以说很拼命了,按理说希望很大。然而,10个人竞争晋升资格,副教授名额却只有2个。该讲师最终只差了0.1分落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有多难?
首先你得是个博士。
在高校,硕士学位只是敲门砖,如果想走得远走得快,还得是博士。很多硕士教师继续读博,并不是为了提升自我,而是如果不读博,在高校就会身处困境,甚至工作都保不住。
《985硕士混得不如“水博”,高校硕士教师可以有多惨?》讲到,由于职称评选是有名额限制的,名额通常会向博士倾斜。如果你是硕士,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个讲师,没有科研的加持,在高校极容易被边缘化。
然后就看评审条件。
高校教师职级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分别对应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每升一级,都有不同的条件(视学校情况而定)。除了年限,还有工作量和工作成果的要求,包括且不限于:
- 完成教学工作量并达到一定的课程评教成绩
- 以第一作者发表N篇论文并被核心期刊收录
- 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及以上教研项目
- 参加教学竞赛并获得一定排名或奖项
- 在企业、工厂或实训基地的工作实践累计达到一定时间(主要为大专老师)
-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指导学生比赛并获得一定奖项
……
一级一级往上爬,姑且不说能否完成,就算完成了,就一定轮得到你吗?就像最开始提到的落选案例,好几个人跟你竞争一个名额,你是很努力没错,但难道别人不努力吗?
而更让教师焦虑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第一年,你努力到80分不够,失败了,到了第二年,你努力到100分可能也还是不够。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一点点熬,有的人赶上了好政策,或许就能快一些,但也只是少数。评职称,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时运。
而且,不同学校评职称,难度和含金量也不一样。
资历差不多的博士,有的人在双非可以评上教授,但有的人在985还是讲师,更有人拿了两个国家级项目都还没评上正高级。
因此,也有人选择“曲线救国”,例如先在中西部/211高校拿到至少副教授职称,然后往东部沿海/985高校跳。学校层次相差不大的话,通常是平级跳槽,但是却可以避开后者更为激烈的职称竞争;或是在国外做博士后,回国就能跳过很多级。
教授评不上,选择躺平?
现实是,学校有的是办法“激励”教师。而眼看别人(尤其是后辈)一个个超过自己,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无动于衷没有压力的。
总而言之,高校评职称,需要天时(年资)地利(学校)人和(竞争者),既看自己也看学校更看别人。做好规划,关于如何评职称:
(1)提早规划
入职后首先要了解清楚学校评职称的条件,例如评什么职称需要工作多少年,需要什么条件等,然后才能针对性努力。
(2)针对性努力
由于职称名额是有限的,即使你符合条件也未必就有你的份,还要看跟你同批竞争的人——如果课时量差不多,那就看教学质量、教学竞赛成果;如果科研成果数量差不多,那就看项目拿了什么奖、论文发在什么期刊等……所以要找到加分项,扩大优势。
(3)积极发表成果
虽说破除“唯论文”倾向,但并不代表学校不看论文,相反,学校更看发了什么论文。所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发论文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重科研的学校,科研能力高的教师往往机会更大。
(4)搞好关系
高校评职称,有量化打分和投票评审两种形式,前者只需要看你的实绩,但后者就可能涉及人情世故。不说攀附关系、送礼、潜规则这些(也不建议这么做),至少不要得罪人,给人留一个好印象。
最后,评职称并不是一件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很多事情未必是你可以控制和决定的,与其焦虑未来,不如着眼当前,过好自己的生活。
▍往期内容
>>《985硕士混得不如“水博”,高校硕士教师可以有多惨?丨高才情报局第93期》
>>《给编制,可转教师岗,“双肩挑”辅导员值得做吗?丨高才情报局第92期》
>>《招而不聘、取消offer……高校招聘都有哪些“骚操作”?丨高才情报局第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