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高校工资也这么低啊……”
饭桌上,亲戚A谈到朋友的侄子最近去了高校工作,亲戚B发出如上感叹。据说对方是985大学毕业,从海外读博回来的,一个月到手七千多,大家不免感到有些不值。
恰好前几天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帖子,情况也差不多。有本硕博985的求职者表示自己参加硕博招聘会,高校教职到手基本是六七千,父母不理解读那么多书怎么工资还不如苦力。
截图自小红书
评论区还有不少相同境遇的博士,而且大部分到手还不到六千↓
而帖子下的高赞评论是这么说的: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大部分副教授到手14万左右——这还是包含了绩效、奖金之类的,也有少部分能拿到18万,但也只是极少数;同时还表示,现在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性价比已经非常低了。
截图自小红书
诚然,高校青年教师收入待遇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月收入仅够维持基本开销,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
但是要说高校教师职业性价比低,也未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01.高风险高收益
要注意的是,发帖人找的都是带编制,无非升即走的教职。有编制+无考核,这两点就大概率决定了工资高不到哪里去。
虽然发帖人没有透露学校名字,但结合其“想进高校躺平”的心态,估计不会是重点的学校,毕竟所在地区越发达,学校水平越高,一般也就越卷。
而且好的高校大家都想去,求职者趋之若骛,岗位大多饱和,不太可能有编了,只有还缺博士人才的学校才会以此来招揽人才。
那么,高校的薪资是跟地理位置和学校层次有关的,非发达地区的双非高校,往往提供不了很高的薪资。
截图自小红书
不过,编制本身就是一种“隐形报酬”。
现在很多高校都不给编制,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努力找编制岗,因为编制背后是抗风险能力,对于追求稳定的人来说,编制岗保不了你大富大贵,但能保你旱涝保收。
随着高校、公务员编制逐步打破,“铁饭碗”也变得不再稳固。现在高校工作就像是投资理财,高风险高收益。想要钱多发展好就得卷,想要轻松躺平就得接受薪资的差距。
同时也建议,有能力的人不必一味盯着编制看,比起编制,平台对你未来的发展要重要得多。如果是理工科,想赚钱还可以去业界。当然,去业界有利有弊,只在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但,既想要编制躺平,还想要高薪待遇,已是不可能的现实。
02.高校提供的是下限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到高校工作一看,才这么点钱,就觉得自己吃亏了。
但事实上,高校不是赚快钱的地方。入职高校头几年,青年教师是相对拮据的,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阶段。
而高校教师也不是靠死工资生活的,主要收入还是要靠课题项目。什么都不做,那就接受稳定的穷。
更重要的是,高校作为你职业发展的平台,它为你提供的是下限,而非上限。在高校工作,你可以发展其他事业——
有人利用头衔身份出去做讲座;有人利用专业开公司、开事务所;还有人利用知识变现,当博主、UP主……关键是看你怎么利用。
再加上,教师拥有寒暑假福利。每年寒暑假都是教师们拉仇恨的时候,这不,前段时间各地高校寒假放假时间公布了,寒假时长大多集中在35-45天,最长的有68天。
虽然单看工资不高,但是扣除寒暑假,按照工时计算还是要比企业上班好得多吧。
最后
说了这么多,是想说高校教师这个工作性价比高呗?其实也不是。随着社会更新迭代,高层次人才“后浪推前浪”,高校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严苛,高校教师压力越来越大也是真的。
但任何工作都是有好有坏的,不能光看到不好的一面,或是只看到眼前的阶段。
再说了,有什么工作是性价比高的呢,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样的工作有多少?所谓的性价比高低,也不过是相对的。
“人生的烦恼往往由选择开始,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贪婪与恐惧的平衡。你想得到最好的,却又害怕原来他不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进高校,那就多去了解,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过度美化未来,也不用过度悲观现在。
▍往期内容
>>《卷学历不如卷编制?考研人数8年首次下降!丨高才情报局第102期》
>>《笑死!虎扑高校评分爆火,“缺德”大学生锐评母校!丨高才情报局第101期》
>>《清华女博士毕业做占星师引争议,文科硕博的出路在哪里?丨高才情报局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