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偶然看到有位硕士网友分享了上岸高校的感受:“真的很幸福“。点开内容一看,发现原来这位网友是双非硕士毕业!很顺利就入职了某所省属公办二本的实验教师岗。而且,据该网友分享,这个岗位是有编的。
图源小红书用户
关于高校“实验技术岗”的问题,每年都有不少硕博网友关心,很多提问中都分享了该岗位在高校,常有编制傍身。而且硕士博士都有机会入职。
很多硕博都会遇到“要不要入职大学实验技术岗?“”大学实验技术岗有没有发展前景?“的问题,本文在此讨论一下这个岗位的待遇和发展前景。
实验技术岗的性价比真的不高吗?
笔者一直认为,【待遇好不好】这件事和【相对性】是很难分开讨论的——比如某高校实验技术岗年薪10万,放在同高校年薪二十多万的专任教师岗面前,少人家一倍有余,这肯定是不够看。
但是,如果是家附近的高校实验岗,在自身有一定经济条件、高校工作包吃住、早下班、没有专任教师教学科研指标压力大的情况下,高校隐藏福利(寒暑假,各种津贴,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等)一样同等享受,那不到十万年薪的高校实验岗,也会让人感觉性价比很高。
私企员工想要跳槽高校实验技术岗(事业编)
尤其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还有连专任教师都没有的编制,实验技术岗的“性价比”自然就因人而异了。
影响实验技术岗收入的主要因素?
其实影响大学老师收入的主要因素,无非就几点——编制、政策、平台、职称、地域、学校层次等。
编制不用多说,有和没有的区别大家都懂;职称越高收入越高;地域也是如此,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学校层次越高,对生源的吸引力越大,财政预算或学校预算也会更加宽裕。
除此以外,实验技术岗的发展会比教师岗要更受到政策和平台的限制。
第一点,政策。打个比方,实验技术岗的“天花板”收入普遍共识是:比专任教师低。但很多人不明缘由。那当然也是政策依据的,比如从官方层面看——
- 2021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分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
- 人事部、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规定:“高等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也就是说,实验技术人才哪怕到了最高等级,其职称地位仍低于同层级的专任教师。
除了官方有此规定,很多公办高校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也能看到“最高等级限制”——比如正教授岗位,除了一级是国家特设,二级就只有专任教师能评,其余专业技术岗位都是最高三级。
再说学校层面的规定——高校里的实验技术岗甚至存在无法评级晋升的情况。也归因于第二点,平台。
实验技术岗,为什么可能无法评级晋升?除了单位的岗位设置不明晰外,也可能和单位的工作平台有关。很多实验老师的工作环境只有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实际上评聘高级职称,除了满足工龄,有的还需要在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校级及以上试验基地的工作经历(学校可能没有条件)。
很多高校还明文规定了实验技术岗要评职称,必须满足——
- 承担大型仪器(所在的学校有大型仪器吗?)的操作与管理;
- 满足工作工时时长(也有实验老师同时兼其他工作,导致实验室工时减少);
- 个人的科研成果(所在的学校实验老师发论文容易吗?)数量;
- 有无高级职务的教授推荐信(有这个人脉吗?);
- 主讲大型仪器技术讲座或培训的次数(什么样的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开大型讲座?)等。
规定是规定,个别高校没有这个条件给老师,就也评不了职称,实验老师们也就没办法在收入上更上一层楼了。
以上,是对高校实验技术岗的一点经验分享。不同高校规定会有差异,也有人在实验技术岗上做得轻松愉悦,生活事业两手抓,重点还是看各高校的情况如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会学着会去适应它。正如那句“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岗位本身并没有差异,希望大家都能入职让自己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