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金九银十”求职季即将到来,一些中介机构推出的内推服务让不少求职者“心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动辄上万元的内推服务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衍生出的灰色产业链甚至涉嫌违法。
随着“金九银十”求职季即将到来,“互联网大厂内推”“证券投行实习内推”“企业校招内推”等信息开始在社交平台活跃起来。记者询问多家提供内推服务的中介机构发现,这类内推服务的价格基本在上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5万元。
所谓内推,是企业通过员工内部推荐招聘人才的一种方式。这些内推机会真的靠谱吗?为实习机会付费合理吗?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01.
收费动辄上万元
经过漫长的“拉扯”,近日,汪维(化名)终于拿回了1.4万元退费。
汪维来自湖南郴州,2021年11月大学毕业,受疫情持续、毕业生规模增加等因素影响,她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今年2月,通过社交平台,她联系到了一家能提供“名企实习+内推”机会的职前教育服务机构。
“这家机构说,他们有知名企业的内推渠道,还可以通过‘企业在职合作导师’推荐,让网申简历优先被看到。”汪维说,由于她的意向岗位——快消品企业管培生,一直是抢手职位,竞争激烈,为了增加求职筹码,她便花费2.98万元报了名。
招聘服务创业公司诚需猿创始人李想解释说,走内推渠道的求职者,简历会被优先处理,部分公司甚至会让内推求职者跳过笔试等环节,直接参加面试,但通常内推名额非常稀缺。
“为了在内推时更有竞争力,机构安排了1个月的线上实习。”汪维回忆说,线上实习期间,由一家知名快消品牌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担任她的实习导师,每周与她对接一次。
实习结束后,尽管机构提供了实习导师的背景资料和联系方式,不过,汪维觉得,“基本就是走了个过场,并没学到真东西,有时1天的实习任务1小时就能完成。”
除了线上实习质量大打折扣,更让汪维感到“被忽悠了”的是,她的很多意向岗位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内推名额,她投出的很多简历也都“石沉大海”。
记者采访发现,挂出内推职位做幌子,然后诱导求职者付费实习,这也是很多机构的套路。特别是在快消、互联网、券商、审计等行业,因为付费实习被“坑”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02.
实习付费不合理
“找实习单位,一般大家都想去头部企业,用‘大厂光环’给简历‘镀金’。”天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022届毕业生赵丽雅说出了很多毕业生的实习心理。她告诉记者,特别是像她这样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希望通过有分量的实习经历加持,在求职中弥补学历背景上的不足。
记者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身份咨询一家企业的校招岗位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没有在相关企业实习的经历,很难进入招聘面试环节。”
“一些机构正是利用了求职者的焦虑心理,实际上,名企的实习岗位也有一定门槛,求职者以为付费内推可以走捷径,其实很可能“馅饼”变陷阱,求职者要谨慎辨别虚假宣传。”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玮琨分析称,这类中介机构大多提供的只是相关企业的实习信息,可以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但动辄上万元的收费显然不合理。
王玮琨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无论是在校生实习还是毕业后正式入职的实习期,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都不得向实习生或劳动者收取费用,而且应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求职者遇到在实习期或试用期被要求缴纳相应费用的情况,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以维护自身权益。
03.
求职更要看实力
经历了求职路上的坎坷,汪维意识到,与内推相比,实力和充分的准备才是更可靠的保障。
张婷在2020年成功入职了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她表示,为了能顺利通过公司秋招,她参加了该公司的实习项目。
“实习期间工作量非常饱和,那段时间要平衡论文、实习和求职,每天都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在张婷看来,这段实习经历在求职中为自己“加分不少”。
“有经验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简历里项目的真实性和‘含水量’,具备真实的实习经历才能在面试中更有底气,谈到经手的项目时,才有细节可说。”张婷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实习内推所衍生出的灰色产业链,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记者注意到,1月25日,某互联网公司发布的反舞弊调查通报提到,2021年,该公司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远程实习,并从中介处分得实习应聘者支付的部分费用。该员工被解聘,并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王玮琨表示,公司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之间的此类行为涉及公司或企业的合规问题,如果因此从事犯罪活动的,可能涉嫌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刑事犯罪,有关部门应加强公司、企业内部的合规审查,加强市场监管,学校也应当加强对类似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做到多措并举,规范相关领域的秩序。
李想还建议,高校就业部门探索建立大学生实习平台,接入第三方招聘模拟技术和就业数据资源,避免不良中介机构从中牟利。(记者 刘小燕)